返回第四百零五章 赵家官制(第1/2页)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乾隆朝的造反日常

    赵亮此次回陈州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安定人心,同时设立中央制度。

    政事堂和枢密院。

    一文一武,一政一军。

    让这两边在某种程度上各自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这样才方便赵亮独揽大权。

    等到日后时机成熟了,政事堂在某种程度上再压过枢密院一点,那也是可以的。

    而二者各饱含了那些机构,前者无外乎就是县级各局的放大版,像民政部、国防部、宣传部、教育部、公共安全部、司法部、财政部等等。

    后者就有总后勤、总装备、总参谋和总宣部。

    最后的名称虽然与某部位不同,但大体工作还是相同的。陈军里头是没有zengwei,但也有教导员、宣传员、教员等,干的活中很有相同之处的。

    另外最高法院是独立于二者之外的。

    还有都察院,也是独立于二者外的。

    连同国家银行、审计署、新闻出版总署、税务总局等单位,也独立于政事堂之外。

    这么多单位那真的是需要很多人填充的。

    而且这么多部局一旦设立也会给外界一个赵家的官儿老多的感觉。

    但事实上满清的官也真的不少。只不过‘六部’的名头太响亮了,叫老百姓下意识的比了比两边的数量,那就立刻生出一种赵家官多的错觉了。

    蒋希宗成为了政事堂的第一任总理大臣,他自己对此并不觉得意外,只是想想很搞笑。

    他一个大青果的忠臣怎么就落到给反贼当宰相了呢?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当初曾经刺杀他的那些人,使得他不得不退出官场的那些人,现在与他反倒成了同僚。

    赵亮后宅里多了一个叫乌三娘的人,这消息他是没有听错的。

    赵辉还继续做着陈州市长,但同时还兼着民政部的差事。

    这在‘大陈’朝堂上是很常见的一幕,因为不少官儿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只能由现有的人来兼职了。

    比如飞卢,他现在就被放到了国防部上,同时还监管着公共安全部。

    只有等豫南战事结束后,从南阳抽出身来的彭功昌才能以‘民政部一把手’的身份来做蒋希宗的副手。

    赵辉那时候才能轻松下来。

    而豫南的事儿,赵亮会交给王经隆。

    甭管这人的‘战争经验’是不是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人家至少现在能担得起大任。在汉江一线跟清军打的有来有往,有声有色。

    人又不是纯粹的莽夫,在沂蒙山中窝那三年,历练极大,事后隐姓埋名数年,也没有虚度光阴,而是始终都在加强着自己。

    现在汉江的战事,只要他能撑得住,必名响一时,那把握起豫南来还会有问题吗?

    刘炫成了卫生部长,王贞仪的父亲王锡堔做了政事堂办公厅的主任,他实际上更愿意去卫生部的,但刘炫才不愿意让他来呢。

    赵二叔做了粮食总局的一把手。

    那些被优化的良种很快就要播种了,等到明年,这肯定能成为祥瑞,成为天意在陈的佐证!

    康桥年也当了全国商会秘书长。虽然‘大陈’这个国还很小。

    前世赵亮看过一句话叫他记忆犹新,再差再乱的秩序也比无秩序强!

    ‘大陈’这个普天下人眼中的草台班子就是如此。

    高层再怎么欠缺,再如何身兼多职,只要制度划分明确了,那办事效率就一下子提升了好多。

    这点只从宣传事宜上就可看出一二。

    之前赵家也很重视宣传,这项任务被交给了樊琪和徐延辉去办。因为郭子华是澳门来的,他显然是不合适的。

    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