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91章 连遭丧变(第2/3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然比刘协丰富得多,他知道这种情况叫做“回光返照”,颇为担忧。    “大将军,其实你该好好歇息的……唉,罢了,都到这一步了,晚辈也不说那些虚言了。大将军但凡觉得有什么指点的,承自当谨记。”董承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请教了。    朱儁表情倒是很平静,看对方放弃了虚文礼节,他也反而更加看开了:“这样就好,你我都省点虚的。人孰无死,我六十有七。如此高寿,又位极人臣而得善终,还有什么不足?    外镇诸将的情况,说实话,我病后也一年多没问了,不知刘备、曹操、二袁近况如何,所以实在给不了你建议。我能说的就一点:千万要尊重陛下、和睦段煨,绝对不要落人口实。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把握,那就少做事,不做不错,把柄就少。外镇将领送给陛下的宫人,更不能随便处置,大长秋苗祀那边,一向公允,内宫之人谁都别得罪就好。我言尽于此。”    看得出来,朱儁说话依然非常稳重,他不了解诸侯的最新情况,就不乱给意见。说完这番话时,他已经气喘得不行了,几次深呼吸才缓过来。    事实上,他只是直觉有隐忧,但还真不知道袁术有多么强烈的不臣之心了,毕竟他对袁术的理解,还停留在一年多之前。    “多谢大将军指点。”董承对这个意见还是听得进去的,“少做事”并没有什么难度。    两人正办着交接,外面忽然一阵短促地喧哗,随后归于沉寂。不一会儿一个朱儁府上的心腹飞奔进来,附耳说了两句。    原来,是刘协到了,还特地吩咐别惊扰朱儁休息,他自己进去就行。    朱儁的侍仆架着朱儁的肩膀,给他背后多垫了两个枕头,让他稍微仰起来一些,随后刘协就进来了。    “大将军,你一生忠心为国,朕实在惭愧啊。”刘协也没什么架子,言辞之中充满了诚恳。    朱儁反而因为刚才跟董承把关键的话都说了,有些喘不过来,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含混说道:    “陛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臣已经没什么忌讳了,斗胆请陛下不要轻举妄动,未来数年,轻刑省罚……有些变故,只要刚发生的时候稳住了,后面不太会再出事儿的。就算翻旧账,危害也不如猝然发难来得理直气壮……”    “朕记住了。”刘协心中悲凉,一些被忘却的惊怕又渐渐涌上心头。    君臣二人又说了几句,枯坐一会儿,朱儁眼神中的光彩渐渐黯淡,当夜撒手人寰。    刘协也是真心为之哀悼,下令给朱儁再额外追封。    此后数日,雒阳城内大肆操办,让朱儁极尽哀荣。    ……    汉朝人重孝道,大人物的丧礼都是要摆很久的。哪怕是最穷的平民,至少也摆个头七,最高级的可以摆七七四十九日,到断七。    朱儁是腊月十五病故的,以他的地位待遇,皇帝自然会降旨停灵七七四十九日,让外镇将领也有时间遣使进京吊唁。    腊月十八,刘备和袁术都是第一批得到朱儁死讯的,袁绍和曹操也分别在二十日和二十三日得到了消息。    大家该尽的礼数自然要尽,朱儁都死了,摆白事的时候哪能骄横无礼、给其他诸侯落下“跋扈”的把柄。    几大诸侯都备了价值千金的奠仪、派了高规格的鸿胪官或者本州别驾为使(刘备和袁绍帐下有些外交官同时在朝廷的大鸿胪下面挂职,比如杨修。袁术和曹操就没有了,只能派别驾处理外交事务)    袁术照例派的是专门负责联络朝廷的阎象,不过在出发之前,他找杨弘、阎象聊了很久,也交代了很多,希望确定动手的时间。    袁术的语气颇为急不可耐:“朱儁终于死了,我们什么时候制造借口动手?”    阎象苦口婆心力劝:“主公,都等到这时候了,不差这几天。而且眼下正值寒冬腊月,行军运粮不便。我军又才刚刚得到消息,不曾准备,请主公务必慎重啊。”    旁边的杨弘也说:“主公,我军北上雒阳,路线与六年前孙坚讨董时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