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点免费感言(第2/3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历史上的那个东西”。

    上面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例子本身其实不重要,所以后面陌刀我也就不解释了,例子举一个就好。

    我也要继续检讨如何提升自己的传达率,把那些有难度的歧义更加通俗易懂地传达出去。

    ……

    最后说一句:大家都知道,主角的上限是写手。如果李素在第五层,我至少也要在第五层,我才写得出一个在第五层的主角。

    而实际上,如果我要写出千人千面,要写出一些“别人懂而主角不懂”的东西,那我自己就得在更高的层数。一本书里,主角越是并非全知全能,那就需要一个比主角全知全能得多的写手来左右互搏博弈,否则写出来就会看上去像“刚立弗莱格敌人就掉坑里”的闹剧感。

    我在这里说这些,也不是为了自吹,而是我意识到我写这种书肯定会面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如何设想“有些事情作者懂,而主角不懂”。

    就好比最近章节里面李素的很多分析,哪怕不是硬知识,仅仅是“思维习惯”,其实作为一个文科生外交专业的人,李素是不该懂的。而我不好意思懂了,偏偏我又会经常忘了控制,只限制了李素对硬知识的认知,而导致他在软知识方面偶尔超出自己该懂的。

    这方面我以后再注意换位思考压一压,说句不谦虚的话,这或许也是一种“智者的诅咒”,因为一样东西如果你很熟,你很难想象“一个不熟的人是怎么样不熟”的,或许你觉得这个知识点抠掉后,就是不熟的人该有的样子。但实际上这个点抠了,还得把通往这个点的线也都抠了,才不显得突兀。

    ……

    说到这儿,同样也可以解答很多读者读本书之前的一个疑问:这本书我遇到过很多次吐槽了,说“为什么三国文里写刘备阵营的原先看起来似乎比写曹操阵营的要小白一些,而这本似乎没那么小白”

    我觉得,不妨这样假设一下:大家可以回想,自己小时候,尤其是小学四年级以前,因为那时候识字量和阅读习惯还不支持读三国演义原文,所以大多数人要么不知道三国人物,要么就是喜欢刘关张的,这属于懵懂的“人之初”的认知状态。

    小学五年级以后,叛逆怀疑精神、知识储备,很多人都开始喜欢曹操,因为觉得小时候被骗了,刘备被粉饰得太好,是伪君子——这不奇怪,虽然每个人发生这一步的年龄不同,但我在这里自我剖析一下,我是小学五年级开始这样的。

    然后,有些人会再经历几次转折,比如发现自己矫枉过正了,曹操也有屠城和别的黑点,再后面发现刘备也有别的黑点……再到后面或许纯粹是因为自己踏上社会初次事业就成功了,然后看不起刘备这种蹉跎了好久的,也有可能有些人是社会上摸爬滚打后才成功的,觉得理解了刘备的连续创业韧劲……

    不管什么原因,从上面可以看出,一个人拥刘拥曹在一生中是不断切换的,也有切换到两个都不偏不倚,跳出善恶好恶来豁达俯视的。

    所以,大家看到“拥刘的三国文小白率貌似相对稍高”,这个问题其实是“那些所写给的目标消费人群、是在我这个描述语境里,小学四年级以下的位于第一层的潜在消费者看的文,相对小白”。

    而拥曹文的目标读者,至少也得是“小学四年级以上叛逆期的第二层”。

    所以,虽然最后拥刘、拥曹、和“跳出好恶”这三种心态的最高形态,没有优劣之分,但其最低形态,是有优劣之分的。拥刘吃亏就吃亏在第一层的是拥刘的。

    而这导致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双方用户在对喷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对方在第几层。

    比如一个小学五年级的拥曹读者,他可能一听到对方“拥刘”,就内心得意地想:那是一个跟我小学四年级以前一样肤浅的人,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