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2章 虚与委蛇(第2/4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士。大家都拿到了钱财,就算没有诏书,那些粗人好歹也相信朝廷是不会对付他们的。”

    王允正在兴头上,直接傲然拂袖拒绝:“朝廷百废待兴,郿坞钱财都是董贼搜刮的民脂民膏。现在要安抚百姓,今年关中租赋便该免除。而且关东各州数年内都不一定会以钱粮接济朝廷,关东税赋也收不上来,再跟董贼一样竭泽而渔撒钱笼络士卒,岂是长久之计?

    君荣啊君荣,你好歹是朝廷大司农,执掌财赋,你该是最知道朝廷财政短缺之人,怎么能糊涂到让新朝继续开‘以钱财放纵骄兵悍将’的恶例呢!朝廷现在需要的是慢慢走上正轨,那些被董贼养叼了的骄兵悍将,要慢慢重新学会过苦日子!”

    王允说的那些历史事实,也都是真事。董卓活着的时候,虽然残暴,但是对于西凉军的待遇还是非常好的,董卓是军阀出身,知道当兵的支持才是他的一切。

    哪怕抢劫百姓,都要给西凉军超额发饷、经常好酒好肉犒军。

    而王允是纯文官出身,毫无军方履历,不知道笼络军心的重要性。他只知道长安朝廷这些年的劫掠就是为了养兵,所以早就想着削减军队待遇了。哪怕不存在特赦的事情,都要扣工资减军饷呢,赏赐当然是想都别想了。

    士孙瑞身为大司农,本来都开口愿意拨钱了,结果王允既不给特赦,也不给发钱,就要求和稀泥打太极处理——

    当然了,也要为王允说句公道话,他并没跟《演义》上说的那样非要直接点名杀李傕郭汜不可。

    因为如今的李傕郭汜还只算奉命办事,之前杀害百姓挖掘皇陵那些破事虽然参加了,但都是牛辅指挥的,首恶是牛辅。

    简而言之,王允根本就不熟这俩货,也就不会针对他们,他只是觉得所有西凉军将领通通都是垃圾。能重用的最多只有并州兵和原京师北军。

    献玺仪式前,王允最后一次安抚牛辅部下的机会,就这么被他亲手扔掉了。

    然后他才志满意得地等到了朝会的点儿,踏着晨曦的金光领班入宫,自觉龙骧虎步,天下在手。

    ……

    未央宫前殿正室。

    没错,就是那个“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的宣室殿。三百年前汉文帝召见贾谊就是在这儿。汉献帝迁都回长安后,这里又成了正式朝会的举办地。

    十二岁的刘协,在几个宦官的搀扶下,稳稳走上龙座。看着领班的王司徒带着其余两班朝臣依次入内,他自己的内心也颇有几分激动。

    因为王司徒前天私下里告诉过刘协了,年少的皇帝知道今天是传国玉玺重献朝廷的大日子。

    对于这事儿的象征意义、以及献出玉玺的李素究竟有没有别的企图,年少的刘协也私下里问过几个人,主要是他身边的贵人伏寿和一些宦官。

    伏寿还是少女,对朝政懵懂无知,也说不出什么来,但那些宦官,却无不诚恳地告诉小皇帝:李伯雅天下忠义之士,素知天命,定无二心。他肯说服征西将军将玉玺献归朝廷,定然是看出了大汉已然中兴,从此就是好日子了。

    刘协历史上虽然当了很久傀儡,但这人智商和政治敏感度还是很不错的,别看他才十二岁,已经非常明辨是非了。

    听了身边人都这么说,刘协微微有些讶异,但更多是觉得“大家都这么说,肯定有其道理。我已经兼听则明,都没听见有人说李素坏话,不可能是所有人全部串通”。

    只能说,他再聪明,仅凭十二岁的年纪,也断然想不到是因为“宫中所有三年前就已经入宫的宦官,都是李素从袁术袁绍的屠刀下救出来的”这个理由,才导致宦官们众口一词美誉李素。

    当初要不是李素在嘉德殿宫变时,临危果断请灵思皇后懿旨、对十常侍“只诛首恶、其余不问”,宫里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