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四十二章:编修《建文大典》(上)(第2/2页)  日月永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解大绅过来跟朕说《太祖实录》修好了,所以朕打算交代他做一件更大的事。”

    来不及寒暄,朱允炆开门见山的说道:“朕打算修一部《建文大典》,想让解大绅来做总裁,卿等做副总裁。”

    总裁,这个词大家不要联想到某个光头,更不要理解为后世集团公司的ceo之类,总裁是古代一个临时的官称。

    古代士子官员,受到皇帝的委托,负责编修一套非原创,而是指向性将某几本、或某一种特定种类的书籍内容整合起来的临时负责人,被称之为总裁。

    比如历史上的《明实录》,明实录有十几册,有十来任总裁,因为他们编修的史书,其史料来源是整合前朝皇帝的《起居注》、《圣旨合集》等一系列能证明皇帝做了某一种事情的史实记录。

    而如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总裁的位置也换过几任,解缙做过、三杨也做过,而副总裁那可就海了去了。

    《永乐大典》属于我国文化的顶级瑰宝,因为《永乐大典》是一部超大的百科全书,结合了汉族包括神州大地所有民族的文化,甚至包括了海外,郑和带回来的国外文化,这些内容在《永乐大典》之中都有记述。

    而除了文化以外,《永乐大典》在其他各个领域都有含括,所以一部《永乐典》,翰林院上千人修了整整几十年,才将神州大地所有民族的文化典籍包括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典籍整合起来。

    大明有一个部门叫回回司天监,是绿教留下来的,一同留下的还有天方的历法、数学、星相学、工程学(造船和航海指南)等一大堆,除了宗教思想这一块被太祖皇帝一刀切之外,其他有利国家发展的都保留了下来。

    而郑和下西洋之后,又从阿拉伯包括东非带回了那些国家的很多资料文献,包括科学思想和西方艺术(虽然主要是寻一群歌舞戏子送给朱老四。)

    而等到明中后期,地理、天文、工业科技的萌芽知识都陆续被抄录增补进《永乐大典》之中,包括西方大航海之后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文化。

    而这些东西全部都被收录进了《永乐大典》,这已经不单单是民族的瑰宝了,这是神州大地所有民族乃至这个世界的瑰宝。

    而后祂就被满清一把火烧掉了。

    朱允炆没打算修一部类似《永乐大典》之类的大百科全书,因为修出来又如何?

    基层的百姓士子也看不到。

    一本书几亿个字,上万甚至数十万册,怎么印发?

    他这个皇帝倾尽几年的国库之力才能收录印发一套,天底下还有第二个人来收录第二套吗?

    与其都集中在国库之内,还不如就干脆别集中,让民间自行流通吧。

    等将来国家有钱了,慢慢的收集一些有用的,集中印发,连着普及基础教育的时候,正好可以拿来做辅助教材。

    朱允炆要修的是《建文题库》。

    一个集中起来专门面向天下士子,用来支持他们考官的知识题库。

    等在过几年,国家有了钱,朱允炆就可以效法后世普及基础教育,在各省府试开官办学堂,搞义务或有偿教育,这部题库拆分开,就可以做教材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也是国家的根本所在啊。说说520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