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八章: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第2/3页)  日月永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袋:“杨千户,下官是朝廷命官,拿我要都察院和刑部的条陈,而且下官所犯何罪,用得到去锦衣卫交代?”

    “都察院和刑部的条陈,我还真没有。”

    杨谷一弯腰,攥着杜槐水的后脖颈处的衣领,一用力就给扥了起来。

    “但是我有内阁杨阁老和御前司署名的公文,够吗?”

    内阁、御前司?

    这两座大山搬出来,杜槐水顿时觉得浑身的力气被抽了一个一干二净,杜家左右不过才侵占了几百亩的地,哪里配得上内阁和御前司这种一下便让地方那些豪绅地主松了口气,加上减免的税赋,总量上也自然要比过往的年份少掉不少,他们要花的冤枉钱可就肉眼可见的少了一大截。

    而减免省府两级粮长的补缺,这也算是另一种的火耗归公了。

    刚砍了几千颗脑袋,不能再逼那群地主去死了,各省府的两级粮长要是跑了路,大明的地方税收国策就会很难进行下去,赈灾的力度也会变差。

    让出一点甜头,是应该的。

    减低粮税,火耗归公,不仅仅可以让民力得的快速的恢复,也可以侧面的鼓励人口生育。

    而三十税一的宽政,除了洪武早年执行过一段时间,历朝历代只有文景之治时推行过,这个纳粮的数目等同于当初百姓选择挂靠给士子名下的投田,是一个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的数字。

    废了免税田和职俸田,如果还按照当初的税赋来看,大明建文五年的年税有望达到八千万石!国家消耗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存着发霉不如让老百姓多吃几口饭,吃饱了才有力气生娃。

    大明现在才四五百万顷地,受制于没有机械化和人口的稀少,这个开垦的数字已经达到了峰值,民间的农民是真的靠着体力挥汗如雨的劳作来耕地,得让他们多吃点。

    而第二条国策就纯粹是朱允炆为了刺激人口爆炸推行的鼓励生育了。

    “自建文五年始,除各地军卫所军籍以及商籍暂不做改动之余,停止农籍和匠籍的登记,所有工匠、农民统一户籍证明,各地大户的仆役下人一并登记发放户籍证明,各省汇总人口数及田产数递呈中枢。”

    朱允炆要开始着手进行大明版人口普查来刺激生育了。

    很多地方的地主大户家里往往有上百个下人仆从婢女之类的,这些是什么?

    冷兵器时代,这些就是国力!

    等人口普查结束之后,朱允炆就会着手推行丁口税!

    养多少下人就缴多少税,只要你愿意掏钱,随便你养。

    那么大的国土,六七千万的丁口够干什么的?

    后世养活半个中国的东北现在还是一片处女地,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还在等着大明征服,南亚、东南亚那一片一年两熟、三熟的宝地也可以成为大明的粮仓,也可以成为大明海域的屏障,都需要人口去实。

    按照进程,大明会用一百五十年的功夫才将人口充实到一亿五千万,这个增长速度只有百分之零点六!

    而参考朱明宗室的人口从太祖的二十多个儿子到万历年近三十万后世子孙!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六!

    足足是普通百姓的十倍啊。

    限制大明人口增长的主要症结无非两大点,士子不纳粮和宗亲的快速繁衍,这两者大量挤占了普通百姓的繁衍环境,现在这两条都被朱允炆砍掉了,然后又放宽税收的比例,大明的人口将会迎来一次高爆期。

    参考明亡之后的满清,康熙三十年,清朝在册人口是两千万出头,而等到咸丰年间,全国的丁口大约有四亿。增速大概在百分之二,当然这里面也有因为红薯、地瓜的引入而导致粮食足够果腹的功劳。

    至于其余限制人口增速的次要点:医疗科技不发达、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