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一十二章:礼和法(第2/3页)  日月永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公旦定礼,礼就是法的前身。

    礼的诞生使人民奉行对的事,而抵触错的事。

    周公旦的人格操守很高尚,不贪恋权利,尽心尽职的辅佐少君而不敢篡位,并训斥了那些意图不轨的子嗣、属官,于是天下人都很敬仰他,以他的德行来约束自己,以周公旦制定的礼来教化百姓,于是才有文明昌盛。

    但是人数上百、形形色色,有好自然有坏。

    礼本身只是告诉了人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对于对错的奖惩并没有明确的硬性标准,全凭君王、官员的喜好来定。

    而民间田野之间的事,庙堂不知,则无人知晓如何惩处,以至于走歪门邪道之人轻易的获得了利益,侵犯了守序良善之人的利益。

    荀子说性恶论,即人之初、性本恶。提出了当人们没有约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顺从与自己的欲望而做出很多礼所不能容忍的事情来。

    淫、贪、妄、虐都是人民最容易犯下的错事,所以为了不使好人也变成坏人,那就需要对犯错的人进行惩处,法因此而诞生。

    礼在前,法在后,才有所谓的礼法。”

    饮口茶,杨士奇继续说道。

    “所以说法律诞生之初的核心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如果守法反而是在帮助坏人去侵害百姓的利益,那天下就没有好人而都是坏人了。”

    杨士奇说道这里,朱允炆便明白过来。

    杜家的行为属于贪,他们利用大明律的法律漏洞来贪占百姓的田产,如果一味的去守法,那就是帮助杜家来欺压百姓,天下有多少挂靠田?有多少这样的百姓?

    那最后的结果就是百姓吃了大亏,看似是法治社会,但却反而违背了法律的本质。

    明知道是错的事还要去做,维护了法却践踏了礼。

    到底是礼大还是法大?

    后世是因为有了基本法、地方法、细则法、补充法、法律条文解释等方方面面都完善的法律体系,才可以大力提倡法治社会,不允许特权阶级凌驾在法律之上,那么维护法律的威严才可以保障天下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

    而眼下的大明有什么?

    《大诰》和《大明律》的漏洞太多了,这种情况下一味的提倡法治社会不是在保护百姓,而是在欺凌百姓!

    因为百姓没有文化,他们本身并不懂法。那些拥有文化的人钻法律的空子可以轻易的欺负老百姓,在这个背景下拿现代那种法治观来套这个时代,唯一的结果就是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朱允炆颔首:“杜家做的事,一目了然就是错,哪怕是百姓违法也是杜家的错!错的事就要受到惩处,惩处之后再去完善法律,而不是先饶过他们的罪行再去亡羊补牢的预防下一次犯错。”

    哪里还有下一回啊。

    天下均税,将来都不会有挂靠田了。

    要是因为现在杜家没有违反法律而饶过他们,那全天下的老百姓就真的要揭竿而起了。

    杨士奇躬身应声道。

    “陛下圣明。”

    此时的大明,不需要法治,需要帝治!

    皇帝大于法律才能保证国家的发展不出现偏差,才能保证对错是非保护占据天下九成九百姓的利益。

    法律规定这些地是杜家的又如何?

    只要朱允炆这个皇帝不同意,那这个法律就不存在任何的法律效益!

    “那朕现在就下诏。”

    话到这个份上,朱允炆便打算让御前司拟诏,却被杨士奇出言拦住。

    “陛下不妨再拖一段时间,让江西也别急着给此事定个是非对错。”

    看到朱允炆向自己投来疑惑的眼神,杨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