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4章 初步走上轨道(第2/3页)  大明第一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真正脚踏实地后,诸多事情便简略太多了。

    在‘认清现实,抛弃幻想’之后,李春来将以城南山沟营地为核心,朝着四周辐射,打造一个庞大的生态型产业链。

    主要是那一块山势复杂,又缺少足够水源,地也皆是荒地与无主之地,便是有主的,老百姓巴不得提早卖了呢。

    而这个时代的老百姓还是很单纯的,在李春来雷霆般的攻略之下,他们都没反应过来‘钉子户’这个概念,便是已经被李春来拿下。

    也就四五天的时间,山沟营地四面、数以百里的范围内,尽数成为了李春来的私产。

    在与几个匠户代表仔细商议过后,李春来并没有怎么犹豫,直接下达了大兴土木的命令。

    当然,所有建筑,基本都是土胚为主,什么石材、好木料、美观之后,统统被李春来抛到了爪哇国。

    好看,体面,能当饭吃吗?

    另外,李春来也基本上放弃了自给自足的农业体系,未来青州左营的吃饭问题,还是要依靠外在来原则。

    之所以会做出这种决定,主要原因还是成本问题。

    开垦荒地说起来简单,可真正做起来,何止千难万难?

    须知,此时可不是后世,科学技术那么发达,各种化肥、挖掘机之类,一天就能给你开出几百亩荒地来,梯田都不在话下。

    现在开荒不是不能为,而是成本真的太高了。

    首先你开出来,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开出来之后,还要‘养地’。

    耕地跟原始的土地看着都是地,实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的。

    很多地,看着树木在上面长的茂密,可你开了荒、种上庄稼试试,保管让你怀疑人生。

    在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庄稼幼苗,比之人类生命的金贵程度也差不了多少。

    里面的营养配比、能量元素,至少李春来脑袋是绝对装不下的。

    而‘进口’粮食看似掣肘颇多,但对李春来的政治意义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得留下些把柄,而且要留下些很是隐患的把柄给别人不是?

    否则,万历皇爷和朝廷诸公,还能睡的稳当吗?

    当然,说到底,这还是‘过渡之计’。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李春来要先利用这个契机,把脚跟稳下来再说。

    关于未来的筹谋,李春来已经有了一定的蓝图与措施。

    沂源本地虽不是真正的产粮区,但好地还是有不少的,而青州腹地可是赫赫有名的产粮区,路途也并不遥远。

    这一来,便能合理的控制酒厂需要的原料问题。

    说白了。

    粮食酒和蒸馏酒,用料等各方面,还是有着天差地别的。

    其中效率根本不可同日耳语。

    再直白点……

    粮食酒未必不加水,蒸馏酒是加水也让你分辨不出来……

    ……

    既然匠户们一时暂时没有更好的安身立命之所,李春来便也将他们部分合格的苗子,特别是年轻的女孩与妇人,先安置到酒厂中。

    另一部分更为优秀仔细的,便是安置到未来的‘军器坊’之内。

    李春来回到沂源不到一周时间,便是彻底确定下来整个体系的大框架,并且已经开始火热的试试开来。

    此时以山沟营地为核心,干巴巴的小溪上游,是酒厂,占地在一百五十亩左右。

    山沟营地东面、山林间的隐蔽区域内,则是军器坊驻地,占地比酒厂还要大出一倍多,足有三百多亩。

    只是军器坊的地形要差上许多,仅是层峦叠伏的山势,真正平整的地段,可能都不到百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