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节 过渡地带(第1/5页)  枢纽:3000年的中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枢纽:3000年的中国最新章节!

    <hss="jhapter stion" data-paragraphid="74be54e762d648d09edaa76efa13aa_5">第三节 过渡地带</h3>

    草原到中原,有个过渡地带,就是长城沿线;这个过渡地带再扩展一下的话,还可以延伸到东北。过渡地带在拉铁摩尔和巴菲尔德的研究中又称为“边疆地区”,他们高度重视这个地区,因为这是多元帝国最重要的制度创生地。

    巴菲尔德注意到,纯粹的草原帝国如匈奴、突厥、回鹘等,并没有意愿统治中原。游牧者往往是突入中原劫掠一番便返回草原,待到中原休养生息后再来劫掠一番,或者以劫掠为威胁对中原进行敲诈,巴菲尔德称此为“外部边疆战略”。他更进一步将此战略总结为一种“榨取、保护”的关系,即游牧帝国需要通过从中原不断的榨取财富以便确保自己部落联盟的统一,而为了不至于丧失被榨取者,游牧帝国甚至会在中原帝国摇摇欲坠之际主动来保护它,一如回鹘帝国对大唐帝国的反复榨取与保护的关系;一旦中原帝国瓦解,草原帝国往往也就瓦解了,小部落会重新拿回自己与中原诸割据势力自由贸易的权利。<spass="mark" title="参见[美]托马斯&middot;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第11—20页。">

    草原帝国在遭遇其周期性的解体危机之后,分裂出来的一支会发展出一种“内部边疆战略”,即与中原帝国结盟,以对抗另一支草原力量。比如南匈奴,便离开漠北,迁居到长城沿线的汉朝边疆地区居住,依凭汉朝的支持与北匈奴对抗。类似的草原内战后世也曾发生多次,而与中原结盟的一方均毫无悬念地赢得了内战。<spass="mark" title="参见[美]托马斯&middot;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第79—85页。"> 这种历史过程,其浅层原因是,与中原结盟的一方可以获得中原力量源源不断的支持,其战斗的后劲会好过未结盟的一方;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与中原结盟的一方,可以垄断从中原获取的贸易品,未结盟一方的可汗便丧失了用以凝聚本部落联盟的资源,只能坐视联盟解体。获胜的一方接下来便获得了一种战略选择自由,它可以仍然坚持“内部边疆战略”,也可以恢复到“外部边疆战略”,甚至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运用,全视利益评估而定。所以拉铁摩尔称,边疆地区“可以影响农业世界及草原世界的历史进程。它们不完全与中国<spass="mark" title="拉铁摩尔此处的原文是“中国”,这个词在英语里意涵比较暧昧,既可以用来指今天的整个中国,也可以用来指汉族地区。此处的“中国”,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中原”。"> 或草原同类,所以它们也不完全具有中国的特点(城池及附属的农村)或草原的特点(氏族或家族部落在有限的区域内要求牧场的权利)。……边疆形态的公理是,它可以对任何历史时期作正面及反面的说明”<spass="mark" title="[美]欧文&middot;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第272页。">。

    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能够稳定可持续地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二元帝国,其担纲者都来自这一过渡地带,尤其是来自东北地区。

    因为,纯粹的草原统治者,其美德在于草原英雄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