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重心转移(第1/2页)  我真是大昏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事实上,包括佟养性在内,甚至是努尔哈赤等人,都存着硬挺待变的心思。

    如果说是被动,倒也不全对。因为以往发生的事情有不少明证,才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比如熊廷弼的沉浮,比如辽东明军的粮饷短缺,比如将帅不和造成的漏洞和破绽。

    如果没有这些变化,后金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战果,在辽东争战中占据优势。

    象萨尔浒之战,象辽沈之战,还有广宁之战的前半部分,都是明朝在用人和后勤上出现了失误,才被后金抓住机会。

    而熊廷弼的第一次起复,调兵遣将、严加防守,让后金无机可乘,也只能龟缩不前。

    从广宁之战的挫败到现在,明朝方面的布置相当高明,可也过去了两年多,时间不短了,也该有些变化了。

    哪怕只是明朝的皇帝生出了急躁心理,想着尽快结束战争,也必然会在明军的行动上有所体现。

    明军急攻进取,正是建奴比较希望出现的结果。步步为营,稳固推进,却是建奴所头痛,并认为是最难对付的。

    退而求其次的话,就是在海州或其他要地,利用坚固城防,采取防守反击,击败明军。或许,一场胜利能促使明朝皇帝产生误判,或是明廷朝堂上生变。

    总之,后金方面不得不采取有些被动的打法,这也是各种因素结合所造成的。包括兵力、粮草物资,以及统治区的不稳等等。

    但建奴显然并不知道明朝皇帝有多么稳,更不知道支撑待变和坐以待毙相差不大。

    努尔哈赤和佟养性以为在海州的布置已经是最强了,不说固若金汤,至少能抵挡明军半个月以上。

    等到明军久屯坚城之下,人因马乏,再出动骑兵快速反击,胜利可期。

    算盘打得挺好,判断也算准确,明军确实在准备进击海州,将辽南四卫全部掌握在手中,为大反攻占据更有利的战略态势。

    此时,盖州卫城已是戒备森严,将领士兵都盔甲鲜明,即便是脸上流汗,也不敢懈怠。

    最近半个来月,从辽西已经陆续调来了祖大寿、朱梅的两个混成协,分驻于娘娘宫、梁房口关、平山。

    再加上张盘的混成协、新组建的磐石混成协,以及先期移驻辽南的辽镇金国凤、黄龙所部,在海州南面的明军已经达到了六个混成协的兵力。

    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任谁都知道一场大战就在眼前。目标都不用想,便是辽阳的第一道外围屏障——海州。

    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确切的行动计划,只能自己猜测。到了今天,才是正式揭晓的时候了。

    熊廷弼走下跳板,虽然没道:“现海州城主将为佟养性,城池又加修缮,护城河疏浚。城头架设火炮,五千汉兵装备鸟铳,火力不可小视。还有真夷两千督战,攻城不能轻松。”

    “海州地区还有建虏的两红旗作为外围策应,人马约为一万四五千。”熊廷弼捋着胡须,补充道:“我军总兵力为四万六千,倍数于敌。”

    混成协的编制确定后,人数也固定下来。每协总兵力为八千,基本上是步兵六千,炮辎兵员一千,龙骑兵一千至两千不等。

    除了龙骑兵的数量略有不同外,各协的炮辎兵员也不一样。但火炮的数量最少也有六十门,大明重迫和野战火炮差不多是一比一的数量。

    熊廷弼站起身,走到大沙盘前,拿起教鞭,指向海州城,开始交代作战计划。

    攻打海州的明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南向北,以盖州为基地,经营口、耀州驿、塔山铺抵达海城河,渡过河直抵海州城;

    另一路则与水师配合,渡过三岔河,攻取牛庄驿和东昌堡,在海州城西北扎下牢固据点,再向东推进,会攻海州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