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60章 节度点兵(第1/2页)  贞观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那三郎你得给我多拔些战马和铠甲兵器,尤其是弓弩箭矢要多,这玩意消耗大。”程处默见秦琅不支持集结大军打大仗,也没纠缠。

    转身就要起了钱粮武器。

    “这些可以给你,不过甲胄没多少,广州佛山军器坊新制的铁盔,我可以优先拔给你,你通海军现在有五千镇兵,一万城傍、侧近,再加六千新编狼兵营,我便直接拔你两万,十几万的土兵,和更多的团结,其实也是一堆不安定的柴火,这些从诸蛮里抽出来的青壮,放在唐军各个军镇下管着,是一个釜底抽薪之计。

    可一旦打起大仗来,这么多的蛮丁,则又有可能成为火药桶。

    还没有完全把这些蛮丁驯服前,秦琅并不愿意轻易的打什么大仗。

    寄希望于一役的这种思想,并不适合如今岭南的局面,岭南现在需要的是震慑和镇守,是缓靖。

    只有当如上次句町那样整个部族全杀过来时,这种情况下才是打大仗的时候。

    两个高监军坐在那里,听着秦琅对通海都督程处默的话,各有所思。这两人的关系无疑非常好,程处默对秦琅几乎是言听计从。

    “请刘掌书记替我草拟公文。”

    刘仁轨于是挥笔当场就写了一份秦琅的决议,秦琅看过后,直接提笔署名用印,然后交给了两位监军。

    按制度,秦琅这位主帅的重大决议,其实都是要通过这两位监军同意,附署后军令才有效。

    甚至在以往的一些监军随军时,监军往往还凌驾在主将之上的,处处要请示他们。

    秦琅的个人威望摆在那,所以他做决定并没有请示二人,直接让掌书记出了令,自己签名盖印后才给二人。

    这已经是不给二人反驳的机会了。

    宦官高福很痛快的提笔签上自己名字再盖上自己的印章,没有半分犹豫。

    高季辅倒是稍犹豫了一下,本想说这与监军制度不合,但想想初来乍到,也没必要为这么一件小事来纠缠,毕竟秦琅的这个决定,也并不是什么重大决定,于是还是也签名用印了。

    “支度使,营田使、转运使、盐铁使!”

    秦琅点名。

    于是四位绯袍文官都站起来叉手行礼听命。

    这四位都是如今李世民为岭南新设的官员,各负责一块具体事务,支度使负责的是岭南三广九府的赋税,营田使专责负责军屯、民屯、商屯,所屯粮食皆归他统一管理调度。转运使,负责的是整个岭南地区的钱粮物资转运调度之事。

    盐铁使负责盐场、铁矿的管理和课役等,官营所得和课税所得,除三分之一上缴朝廷外,其余三分之二归盐铁使管理,以做军民之用。

    说到底,这就是为了整合岭南地区,尤其是保障岭南能够自己真的养的起十二军,并保持战斗力的后勤钱粮保障。

    这四使都是秦琅这位经略使的副手,皆听命辅助于他,为他管理钱粮供应等事宜。

    秦琅呢,专心管兵就好了。

    而地方民政,还有各道的观察使、按察使、常平使、指挥使这四司官员负责,都督府和州,又有都督和刺史负责。

    但总听令于经略使一人。

    经略使府设置的诸使职,让经略使府总揽了岭南所有的军政财大权,虽有两监军院独立于外,但他们只行驶监军权,并不分割其它权力。

    本来李世民甚至是想着让秦琅这个经略使一人兼了营田、度支、转运、盐铁诸职权的,后来还是魏征坚决反对,认为权力太大了,比以前的大行台尚书令还权大,所以最后才另设了四使。

    原本魏征说是这四使也应当各设衙门,并不隶于经略,李世民说这就没必要,真这样搞,那他设立经略使干嘛?岭南三广各自为政,不就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