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06章 拒不入朝(第1/3页)  贞观俗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花一百多万贯建起卫公堡,耗时数年,有些不符合秦琅低调的风格,过于张扬了。可秦琅却也是想通过这个,向长安的李世民表明自己的心意,自己这人生啊也就那么点追求了,谋一个世封之爵,子孙永镇武安,世代屏藩大唐。

    一个边疆藩臣,与一个朝堂权臣,谁更能威胁到皇位?

    答案自然是朝中的权臣,不管是王莽还是杨坚,还是曹操或司马家,其实都是在朝堂上先夺取了朝廷的掌控权,架空了皇帝后,才最终走到篡位那一步的。

    相反,一个边疆藩臣,想要凭一藩之力,掀翻朝廷,这几乎不可能。

    不管是西汉的七国之乱,还是西晋的八王之乱,反正都没谁成功过。

    秦琅在武安州越是下血本投重金,那么李世民也就越能明白他的想法,说明秦琅就那么点念头。

    这样的秦家,相比起什么五姓七家,关陇六姓等对李唐的威胁来说,其实差远了。

    反正在李世民的贞观朝,秦琅也不可能成为什么权臣的,他虽然六度拜相,但其实不过是因为李世民用人的习惯,总是要往政事堂里放几个自己夹袋里的心腹亲近之人。

    或是他藩邸旧部,或是儿时伙伴好友,又或是亲戚。

    这些出身的人虽进政事堂做宰相,可其实并不可能成为首相,而仅是皇帝用来平衡政事堂人事的,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一次性的,不方便自己出面时,提一位出来,然后用过就扔。

    政事堂里真正得皇帝依赖,且主持朝政的也只会是那几位,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杜如晦、杜淹已死,温彦博也去相,萧瑀、陈叔达等其实就是经常拎出来做做样的。

    至于什么杨师中、韦挺这类的,更只是拿来照顾照顾下那些大门阀的感受,找平衡。

    马周、王珪、岑文本这几位,反倒如今也正在晋身皇帝心腹之列。

    秦琅完全就是属于亲贵,皇帝自己人,用的时候方便,也不用顾忌,尤其是有时候一些麻烦事,皇帝最喜欢用秦琅、张亮、侯君集他们,中蛮子有多厉害,什么几十万蛮部,转战几千里什么的,在关中长安帝都官民们的眼中,南蛮算个甚啊。

    也就曾经饮马渭河兵临长安城下的北方草原突厥人,能够让他们觉得是个威胁,或者是西北吐谷浑、党项、西突厥这些啊,觉得兵强马壮,是个劲敌。

    至于南蛮,从来就不曾是什么对手好吧。

    就算有人说当年秦始皇三征岭南,发五十万大军征讨岭南,前后数十战,在岭南损耗无数钱粮,死伤几十万战士、民夫,可这事也不会有几个真记的的。

    大家只会觉得岭南那边的全是一群一乌之众,卫国公秦琅平蛮,那就是去欺负人的。

    所以打一千打一万,打十万百万,那都不算功绩,远不如他先前一千兵袭取辽东高句丽卑沙城值得一提呢。

    皇帝之前也有意征秦琅回朝,是打算让他去帮忙干薛延陀的,可秦琅拒绝了,认为北方有并州李世绩在,辽东又有牛见虎在,这些都是猛人,打几个胡人用不着他。

    何况朝中还有那么多猛将呢。

    侯君集现在是吏部尚书,尉迟恭是兵部尚书,张亮是御史大夫,高士廉是左仆射,长孙无忌是右仆射,王珪是中书令,魏征是侍中,马周是中书侍郎,岑文本是翰林院大学士,戴胄是户部尚书,反正政事堂也没他位置。

    所以倒不如继续挂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继续在岭南当他的镇南王好了,还能顺便打理打理下秦家的家业,公私兼顾嘛。

    马上冬天了,漠北都下雪了,跑那去吃沙子喝北风受冻有啥好的。

    广州多好啊,冬天都不用猫冬。

    要是冷点,还能借巡视之名,去海南度啊交州啊度个假到海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