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四月(第1/5页)  绍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暮春三月,雨后初晴,乡野之间此时大概还弥漫着泥土的清香,山林之间此时大概正摇曳着满山残红新翠,便是城市之间,也有些烟雨洗净尘埃之态。

    但城市终究是城市,何况眼下的东京城虽然始终没有恢复到鼎盛状态,却依然有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所以,雨水之后,东京城还是很快就恢复了喧嚷与躁动,

    而这种喧嚷与躁动,更是随着四月份的到来变得更加明显起来——满城士民都在讨论扩军讯息的时候,赵官家再度收到了一明一暗两个坏消息:

    明的那个,其实是早有预料的事情,所以并不值得感时伤怀;暗的那个,虽有些出乎意料,但因为是暗的,也偏偏不好拿出来讲。

    具体一点好了,所谓明的坏消息,乃是户部尚书林景默终于给赵官家递交了一个大略的财政条陈,户部比照着人口,以神宗朝的各项税收数据为参考,以丰亨豫大时的各项数据为理论上限,按照之前几年中央财政恢复的速度,大约给出了一个细细说起来极为复杂,但总结起来却也格外简单的结论——假设以三年为期,也就是建炎十年北伐来算,朝廷将最少有三千万贯军资和数百万石粮草的缺口。

    而如果是五年,那理论上或许还可以完成北伐的充足准备。

    这个足足有几十万字,使用了很多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表格,几乎像是一本书的条陈是很有说服力的,但也很残酷。

    因为这里面,真是是把能算的都尽量算进去了。

    比如说,江南西路的虔州因为有矿场和瓷器,而且有很多苗寨充当潜在消费对象,所以素来是公认的商税大州,从神宗朝时到靖康之前,一直可以为朝廷稳定提供每年近五万贯的商税。但靖康之乱后,虔贼大起,这五万贯的直接收入当然就一文都没了。

    而等到岳飞平定了虔州后,之前一整年,虔州商税则迅速恢复到了两万多贯。

    对此,户部认为,下一年虔州商税就很可能会恢复到三万多贯的水平了,后年将会到达四万贯。

    但也仅此而已了。

    短时间内,虔州的商税将会一直卡在四万贯这个水平上不再增长,断不可能像之前几十年间那般稳定供给五万贯的水准。

    原因很简单,根据相对应的田赋,户部推断,虔州那里到底是流失了一部分消费人口。非只如此,虔州州城城东有个七里镇,镇上有个磁窑,属于,徐兢作为十年前大宋正式出使高丽的使节,却坐视一个彼时的海商王伦通过外戚幸进为九卿之一,而自己一直到此时朝廷需要外交专业人士才被临时提拔过来担任使者是有缘故的——徐兢本人是个善于书画诗词的富贵公子,之前最大的成就就是出使高丽,但他爹徐闳中却是在宣和年间做到两淮转运使的高官!

    而在宣和年间能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大概率是要丰亨豫大一党的。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徐兢他爹徐闳中不但依附蔡京,还依附郑居中。所以靖康一开始,他就被他爹连累,滚去池州当个某税监负责人去了,一直在那里干了四五年,然后又死了亲爹,守完了孝,再然后又空闲了快一年才被征召过来。

    换言之,这位徐大使、徐主簿,根本就是吕本中兄弟、郑亿年兄弟、高衙内兄弟一类的混合体,论倒霉和祖上坏事程度,肯定比不上高氏兄弟和郑氏兄弟,更是全家躲过了靖康大变;论走运也肯定比不上吕本中兄弟,人家吕公相靖康后的传奇经历估计也算是大宋独一遭了……当然,作诗也不如,不过据说画画水平很高。

    但这些都无所谓了,关键是,架不住此人当年为了奉承太上道君皇帝,阴差阳错混了个外语专长……可见,懂一门外语还是比较重要的。

    “明叔。”

    金富轼见状愈发感慨。“咱们虽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