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章 书院赏梅(第2/4页)  亳地葛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看曹百里目光里的疑问,葛有常轻轻地闭了一下眼,就势微微地点了一下头。

    “啊?是这样?对了,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呢?”曹百里抖搂着手里的罐子:“这样好哎,这样好哎,老葛,你这个老毛兔,你果然会算计,这谁能算过你,这样葛生咋都离不开你家了。”

    老葛脸上的喜悦绽放开来,使他的眼睛成了一条线。

    “两个孩子知道了吗?他们同意了吗?”

    “我还没跟孩子们说,你看,他俩住在一起,白天黑夜地在一家,我怕他俩要是早知道了,没办事的时候,别出了什么岔子”,老葛说到这里,意味深长地冲曹百里笑一笑:“你看那俩个孩子,他们要是知道了,会不同意吗?”

    “这倒也是,这俩孩子从小就要好,出门进门都一路,这事好,这事好,是的,管他谁家,再好的女孩,也比不上咱家桐儿”。

    “本来是不准备跟你说的,我跟桐儿娘商量好了,等明年秋天说出来,就办事,我家把葛生楼上的床换个大的,就行了。你先别让俩孩子知道,事没办,说了,孩子们住一起就不得劲了。”老葛反复安置曹百里,要他保守秘密。

    这一天,当年和葛生一起读过书的几个人,约葛生到朱公书院里赏腊梅诵诗歌。起初,葛生说自己一介小民,打铜工匠,不太愿意参加活动,后来大家摆开来一说,也都是在城里做着各种生意,生意有大有小,身份大同小异,才组织起来这样的活动,无非是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读读诗,说说话,谈谈和平时生意上不同的话题,给平淡的生活找点乐趣罢了。

    葛生来到朱公书院,进了山门,从过厅穿过,先到后殿,对着朱公的塑像拜了一拜,早有其他人来到了这里,在大殿过厅,互相寒暄起来。

    朱公书院是亳州百姓在康熙四十六年,为朱之琏建的生祠。朱之琏,字商玉,号苍岩,康熙三十一年中了进士,受封到亳州做知州。朱之琏在亳州做知州的时间里,大兴文教,修葺学堂,体恤民情,经常给贫苦农民送种子。他为官清廉,灾荒年份和老百姓一样,吃粗糙的粮食,穿破旧缝补的衣服,以至于外来的人分不出他是州官还是老百姓。朱之琏审理案件,不是一开始就升堂,而是找双方谈心,遇到家庭成员或者亲友之间的诉讼案件,他就耐心劝谕,真情感动,使诉讼的人很快握手言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即使遇到那些必须按典律判处的,他也反复对当事人训教,务必使过错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甘情愿地接受处罚,避免把矛盾激化。朱之琏在亳州,无论酷暑严寒,无论外出视察或者是在府衙办公,他都一丝不苟,公务之余就阅读典籍,或者练武射箭,研习书法,整日忙碌,从无闲暇。

    朱之琏在亳州深受百姓爱戴,他乘船离开亳州时,沿途成千上万的百姓跪拜送行,后来亳州地方发生了水灾,水灾过后发生了瘟疫,朱之琏又被调回亳州,带领亳州人民渡过了灾荒。亳州百姓在朱之琏活着的时候,就为其建了一座生祠——朱公书院,以示纪念。一辈子又一辈子的亳州人传着说:“能断油,能断盐,不断朱公香火钱”。可见,亳州人对朱之琏的推崇和爱戴。

    把聚会的地点定在朱公书院,首先是因为朱公书院里有几株腊梅,在这时花开得正好;其次是这次聚会的一个发起人,是这朱公书院的负责人;另外,大家把聚会地点定在这里,也怀有致敬朱公的意思。

    一群人到齐,定下规矩:“今日不许谈生意,不许谈金钱,今日只能喝酒,赏花,诵诗。”

    亳州人到一起,诵读起诗歌来,首选必是“三曹”。亳州的历史名人,论留下来遗迹最多的,那肯定就是曹操。曹操不仅给世人留下了波澜壮阔的三国故事,还给家乡亳州人留下了诸如:“观稼台”、“虚粮冢”、“隐兵道”、“八角台”等遗址,除了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