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2、移民(第1/3页)  明末巨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芝龙对这次的移民行动极其重视,并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跟马丁来自后世的关于旱灾的记忆不同,郑芝龙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年初时便已察觉气候的异常。不管后来他如何蜕变成一个怯懦无脑的投降派,但在这个时候,他还是一个目光锐利,头脑清醒的枭雄。

    首先,在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他就已经敏锐地察觉,今年闽南区域的降雨量远远低于往年同期,干旱的持续时间越长,他就对此越发的留意。

    到了四月底稻谷抽穗的关键时刻,旱情对于收成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官府也加大了关注的力度,胡建巡抚熊文灿下令闽南各地官府组织抗旱,但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官府干预的程度十分有限。

    这个时候,郑芝龙根据遍布闽南各地的眼线传回来的情报,加上搜集到的官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判此次的旱灾,可能会造成整个闽南地区出现数万流民。

    数量如此庞大的灾民,即便是放在经济实力雄厚的江浙地区,对于官府而言也是沉重的负担,更何况是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闽南官府?

    泉城府和漳城府根本无力解决这个难题,由于受灾比较严重,甚至连募捐也只是杯水车薪,连维持基本的粥棚施粥都做不到,只能坐视大批的流民出现。

    这个情况对于郑芝龙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很早以前,他就想要跟荷兰人争夺台岛的控制权,以便在今后的对日海贸中,占据绝对主动权,把大部分的利润囊括于自己手里。

    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实力雄厚,虽然他们的重心放在东南亚,但是对于日本国航线也是相当重视。

    想要跟盘踞在台岛打狗港的荷兰人对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郑芝龙的海上实力不如荷兰人,就算胜过对方他也不敢孤注一掷,他怕刘香或者官府趁机在背后捅他一刀。

    于是,郑芝龙想到了从陆地上蚕食对方地盘之计,决定运送大量的移民到岛上扎根,逐步加强岛上居民的实力,然后一步步抢占地盘,最后东风压倒西风,将荷兰人挤出台岛。

    不过,中左所本身人口有限,不可能再进行分流,只能是想办法从大陆方面拉人。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规划,此前郑芝龙已多次组织沿海居民的对台移民。

    这年头老百姓的乡土观念比较浓郁,轻易不愿离开故土。若是大陆上的迁徙,老百姓还能勉强接受,因为有随时能回老家的盼头,哪怕这个希望也很渺茫。但隔着茫茫大海孤悬海外的台岛,则会让人产生浓重的抗拒心理,总觉得去了那里,就再也无法落叶归根。

    因此,中左所前几次的移民计划都不太成功,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时至今日,郑芝龙把大批量移民的希望,寄托在这次的大旱灾后。

    当忧心忡忡的熊巡抚,对于闽南即将出现大规模流民感到极为不安之时,因协商招安事宜跟他一直保持联络的郑芝龙,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为了感谢熊巡抚的关照和一以贯之的招安诚意,自己愿意为官府排忧解难,不需要官府花费一分一厘银子,就能够帮忙官府解决灾民问题。

    郑芝龙在信中抛出了自己的大移民计划,说自己愿意在闽南各州县设立小琉球善堂,收拢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然后分几次用海船运到小琉球岛统一安置去处。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在海外的小琉球岛上,拥有大片的私人土地,容纳十万人生活都不成问题,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耕作,灾民到了那里,一定会比原来生活得更加的舒适惬意。他表示自己愿意付给每个人二两银子的安家费,用于购买农具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到了台岛后,免费提供口粮和种子,此外还每三人提供一头牛用于开荒耕地,而他将非常仁慈地收取田产的一半,作为投资的回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