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芙蓉坐上了花轿(第1/2页)  大唐诗家夫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到了八月初五这一天,王家跟何家都忙碌起来。只听得王家大院一阵鞭炮响,数十人的迎亲队伍走出王家大院的大门,在芷阳大街上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在最前面的人提着宫灯,快嘴媒婆笑嘻嘻地走在第二位,四位轿夫抬着花轿悠哉游哉富有节奏地向前迈着步子,英俊潇洒的王昌龄紧随在后面。接着是敲锣打鼓吹唢呐的乐队,后面是十多位挑夫挑着男家送给女方的礼服c首饰c化妆用品,还有酒c猪肉c鸡鸭鹅等家禽c糖果糕点等等。

    芷阳大街上的居民全都走出门外,站在大街两旁观看这热闹阵张。所有的人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紧随在花轿后面的那位英俊潇洒的后生,那位大名鼎鼎的灞上才子王昌龄。

    现在迎亲队伍已经到了何家大院的门口,按照当地风俗,何家把大门关着。走在迎亲队伍最后面的那位挑着筐子的人迅速走到前面,点燃鞭炮。何家人听到鸣炮声,打开大门,立即有许多人走出门外,通过一番清点,所带礼物与何家送去的礼物清单基本上相合,于是何家人接下担子挑进何家,迎亲队伍被何家的“编客师”带到正院中堂接受接待。花轿被送往何家祠堂过夜。

    芙蓉在这一天也很忙,几位舅妈姑姑忙着给芙蓉化妆梳头c戴花c穿新衣服c新鞋子,指导伴娘在明天到了王家应该注意哪些规矩,给伴娘介绍一些应对各种场面的经验。由于伴娘是芙蓉十五岁的表妹杏儿,还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又怕羞,所以几位舅妈姑姑对伴娘杏儿作了反反复复的交代。

    在闹闹哄哄中时间过得快,眨眼间就到了下午,“编客师”大声叫喊着开席了,客人们纷纷从各个地方的房间c走廊c过道和角角落落走出,选好自己觉得合适的席位,邀好自己觉得合适的酒伴坐好,等待着端盘倌出席。由于何家是芷阳村有名的大户,客人自然很多,除了来自洛阳的舅舅家亲戚和姑姑家亲戚,还有来自太原c下邽c周至c蓝田以及灞上一带的亲戚朋友c世交故旧,加上芷阳村的本家以及交往密切的邻居,上桌的不下三四百人。这一下,整个何家大院真的沸腾了。

    天渐渐黑下来,好在初五这天已经有了月光,大部分来自灞上一带的亲友和芷阳村的邻居们都已经酒醉饭饱离开何家,只有极少部分号称“酒鬼”的人们还点着蜡烛在坚持着酒量的比拼,此起彼伏的一阵阵吆喝声夹杂着“全福寿高升两家好”等叫声,酒鬼们陶醉于在五个指头间的斗智,这五个指头间的智斗在整个大唐天下无一例外地叫着“划拳”或者“猜拳”。

    第二天早上,人们都需要早早起来,因为有许多事要做。第一件事是芙蓉要“出闺”,“出闺”的时间是早已由命相先生选定了的,一般都选在寅时和卯时,芙蓉出闺的时间是选在寅时,离天亮还有一段时间。

    接下来是为芙蓉举办“留念饭”,所谓“留念饭”就是专门为芙蓉设筵席,并邀请芙蓉的至亲至友都要相陪,也称为“辞亲酒”。席间,亲友临别赠言,父母告诉女儿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不过是怎样孝顺公婆,怎么样对郎君彬彬有礼,说得芙蓉憋了一肚子笑。但是更令芙蓉高兴的是,这些参加吃“留念饭”的人都拿出黄澄澄的金子c白花花的银子,放进芙蓉的衣袋里,这一下好,芙蓉带着满口袋的金银走进王家的洞房,然后把这些金银作为自己的私房钱藏在一个连昌龄哥也不知道的地方。

    散席以后,芙蓉被叫到房里“哭嫁”。但是芙蓉对哭嫁不感兴趣,芙蓉想,我心里都幸福死了,有什么哭的?眼泪能够流出来么?但是舅妈和姑姑都做了示范,原来不必要流泪,只是按照一定的韵律唱,实际上是唱“哭嫁歌”,芙蓉勉强跟着舅妈和姑姑唱了几句,这哭嫁就算过去了。

    王家催亲的鞭炮响起来了,芙蓉的两个弟弟已经被叫到姐姐的闺房门前,按照规矩,新娘在离开闺房到上花轿这一段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