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第1/3页)  千秋长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乾景四年十一月,周天子驾崩。消息一出,天下震动。

    青州,临淄营丘台。

    北胡之乱后,这里便成为了如今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实际就藩的诸侯王之一,齐王姬成的都城。

    周初行封建,高祖武帝敕命分封异姓诸侯九,同姓诸侯四十二。后武帝驾崩,子成帝年幼,由武帝幼弟周公旦摄行王政。分封于东方的管叔c蔡叔不服,纠集三同姓诸侯和二异姓诸侯,以“清君侧”为名,掀起了一场“七国之乱”。周公亲自率军平定,一举剪除了七大诸侯王。

    六十年后,孝文帝行推恩令,强制各诸侯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必须同时分封庶子为侯。然后以此类推,侯之庶子再降为伯,伯之庶子再降为子c君,家产越分越小,解决了地方诸侯坐大威胁朝廷的隐患。自此之后三百余年,大周开国时分封的诸侯几乎全部破家除国。时至今日,周室的大多数诸侯王都仅是虚封,食采邑而无封国,唯有韩c齐两王除外。

    韩国地处京畿,封国仅一郡之地,齐国则正好相反,北胡之乱后初封时便独领青州七郡之地,后来又以暗中手段夺取乐安c博平两郡,实际领地已达九郡之广。除此以外,齐王还遥领周室的大司马一职,可以说是除了天子以外,大周王朝的第一重臣。

    年仅三十余岁的齐王姬成负手站立在高台之上,独赏万里江山繁华。

    天子驾崩的消息传到临淄,齐王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举动,只是一如既往地临高望远,面色无波。

    齐国相田雠缓步来到台上,半晌无言。

    他知道自己的君主在想什么。

    远眺良久,姬成转过身来,嘱咐道:“寡人此去京师,齐国便拜托老师了。”

    田雠连忙顿首行礼:“此乃臣职责所在,只是大王是否再考虑多带些人马”

    话未说完,耳畔便响起姬成爽朗的大笑。

    “二百亲卫足矣!”

    田雠再度顿首,目送这位年轻的藩王缓缓远去。

    “这天下,本该是他的啊!”

    洛阳太尉府。

    满头白发的太尉杨赐稳坐在正厅主位,在他下首处,司徒王琰c尚书左仆射崔缜c御史中丞陆云c车骑将军裴素分列左右。

    自从大司马高靖战死渔阳,位居三公的杨赐便录尚书事,成为朝堂首臣,总理政事。同样是三公之一的王琰尽管也自开府治事,但在主要的政务上,他仍然要听命于杨赐。除此二人外,崔缜和陆云掌管尚书台事务,裴素负责禁中金吾卫的调动。

    五位当今朝堂地位最高的人物汇集一堂,暂时摒弃过去的尔虞我诈,只为讨论一件决定帝国命运的大事:拥立太子。

    大行皇帝共八子,其中最孚朝臣众望的是长子临安王姬职和广平王姬楚,除此二人外,谯王姬康以文才名于天下,常山王姬吕广收民心,在都城国人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

    在座五人中,杨赐是姬职最坚实的后台,御史中丞陆云也主张立长。司徒王琰是原大司马高靖的师弟,高靖则是广平王姬楚的岳父,故而王琰较为偏向姬楚。左仆射崔缜和车骑将军裴素则是不偏不倚,多年来始终保持中立。

    杨赐抬眼看着各怀算盘的重臣们,开口道:“天子殂逝,生前未立太子,老夫以为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早拥新帝即位,安定形势,诸公如何?”

    正各自谋算的众人骤闻此言,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片刻后,王琰道:“杨公所言甚是,只是先帝生前并未立太子人选,究竟立哪位王子还需从长计议啊。”

    “司徒此言差矣!”

    在座最为年轻的御史中丞陆云避席高声驳斥道。他是杨赐的学生,出身江东四大门阀之中的吴郡陆氏,杨赐碍于身份不便出言,由他最先提出主张无疑是最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