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节运筹 四(第1/3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节运筹(四)

    餐后叙话,帝国西北都护王云龙一直心情忐忑。昨夜,熊廷弼袁崇焕二人谒见太子之事,很快就传到了王云龙耳中,这是他不安的开始。王云龙与熊廷弼并关系不容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谁知道熊廷弼会在太子面前说些什么呢?王云龙并不认为自己在西北都护府的政绩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

    一大早,王云龙就来到太子殿下的行宫,伺候太子起居,观察着太子神色的细微变化。这餐后的叙话,虽不正式,却是难得的机会。按照帝国的习惯,餐桌是最重要的交际场所,不知道有多少影响历史的大事件就是在餐桌上敲定的。谈判的人们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算计着对手,试探对手,窥视对手的底牌,乘胜追击或者妥协让步。与餐桌相比,那些正式的严肃的场所,意义反而了许多,只用来宣布餐桌上达成的成果。

    王云龙自然深知其中的奥妙,丝毫不敢大意,听到太子说此行的目的是为慰劳将士和选举元老,才稍稍放下心来。慰劳将士是虚的,选举元老也非切身之事。万历皇帝依照先贤“养三老五更”之遗意,创立元老院,辅佐天子,备顾问咨询,兼监督群臣,分首辅之势。最早进入元老院的是致仕的重臣,接着宗室勋贵中的贤才也被选入,然后地方缙绅也得以被举荐进入元老院。各省由有举人以上功名者和有世袭爵位者组成缙绅会,按照人口之比例推举元老;经都察院廉政司锦衣卫等检察后,确认无违法乱纪之事实﹑无失德之行﹑有良好之声誉﹑有高人一等之才干和见识﹑并且身体康健能治事后,方才向天子举荐,经天子允许,然后发布诏书,方才得以正式进入元老院,成为帝国元老。帝国元老任期为五年,可以无限制的连任,在任期内享受内阁大臣的礼遇和尊荣,元老任期结束后,也还享受优渥的待遇,足以衣食无忧的终老。若是元老在任期内有失德或者违法之事,可由检察部门呈请天子,罢免之;若地方举荐之元老不能孚众望,地方缙绅会亦可罢免之。被罢免之元老不能再享受朝廷的礼遇。

    元老院在修订帝国律法,监督税赋之度支,以及首辅的人选等重大政事上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是由于元老院中元老的不断增加,单个元老的威势并不大。尽管如此,在民间,还是产生了连带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民间问政风气的进一步高涨。帝国中期以来,士人就形成了评议朝政臧否人物的风气,其后心学的流行和书院的大量开设,助长了此风气,就连铁腕宰相张居正也无法遏制这风潮。东林书院的重开,就是标志性的例证,书院虽处民间,却能影响庙堂的决策。而缙绅会得以举荐元老,无疑再次推动了这一风潮,地方士人,特别是地位不太高的中下级士人纷纷结社﹑创立书院,以集体的力量对官府形成压力。地方官吏对辖下百姓天然的优势开始丧失,一些地方,比如江浙一带,士人力量几乎可以抗衡官府。最恶劣是一些不良士人介入司法,让都察院廉政司锦衣卫刑部礼部地方官吏头痛不已,不得不数次纠合诸部,厘定刑法,对诉讼﹑勘察﹑审讯﹑举证﹑申诉﹑羁押﹑刑罚等事做出更加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司法之威权和威权,阻挡不当势力的干涉。这样的形势下,即便是士人推举出来的元老,也不敢轻易开罪士人,不得不一方面忠实履行之职责,一方面修身养性,立德以淳风俗,为天下榜样。

    即便如此,在王云龙这样的边疆重臣看来,元老依然是没有多少实权的鸡肋;西北都护府成立十年来,战事不断,民人稀少,移民和归化民中还没有人考中举人,世袭爵位的也全是军中将领,为王云龙的属下;不光没有元老,连地方缙绅会也没有组织起来。听太子亲自说起,乃顺水推舟道:“今地方安静,举荐元老为应有之事。只是西北都护府军民不过六七万,尚不如关内一县,不审可举荐几人?”

    “人口虽少,终是西北重镇,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