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节攻 一(第1/2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节攻(一)

    万历二十年二月,明军大破日军,威震日本六十六国;奉秀吉命令统帅四国本州数万援军的西行长和长宗我部元亲,徘徊于肥后,日向等地,不敢主动攻击九州强潘岛津氏因为家主岛津义弘,义久的相继败亡,实力大损,一时间也无力反攻。

    这给了李谪凡从容进攻的时间和机会。三月,明军在九州岛上的一些列进攻取得胜利,三月底九州岛上最大的城池,也是秀吉进攻朝鲜的基地名护屋被尹泽原攻破,两万守军或死或降。至此,九州肥前一国全部落入明军手中。

    胜利的消息,首先在朝廷引来反应。新任首辅王赐爵一贯主张,这大胜的消息无疑给了他极大的支援,迅速巩固了首辅的位置。在朝鲜之战中担任兵部尚书的石星,由于曾发表与日本和谈的主张,被言官攻击,向万历提出了致仕的要求。与石星立场相近的官员大多受此牵连,主动辞职。万历一一批准,将这些人放到了申时行的元老院中,为帝国制定律法。

    藩属国中,朝鲜的琉球早早的派遣使者,前来京师祝贺,并献上战马和金银,为征伐大军的军资。朝鲜国王更是在王妃和国相的进言下,迅速征集两个万人级的军队,交给大明将官训练,准备入日作战,报日本侵略之仇。

    东北的军垦农场,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廉价购买了不少日本战俘。日本奴隶的良好表现,赢得了农场退伍军人的极大好感。这一次大军征伐日本,军垦农场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三十多家农场联名上书兵部,愿意承担大军的军粮;相应的,大军将获得的战俘低价或者无偿卖给农场。第一批战俘,已经经水师运送到辽东,分派到各个农场。

    一连串的胜利消息传回大明,由邸报传达到帝国的每一个州府,每一个县。胜利的消息让百姓心情激荡,原本不大引人注目的战事,一下子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沿海一代,老一辈的人还记得倭寇肆掠的惨祸,听闻九州胜利的消息,不禁合掌礼拜,欢喜得流下泪水。

    邸报大量发表了日军在朝鲜的残暴行为,一些亲历过倭寇之患的人的回忆录也在邸报上刊登,而一千多年来,日本妄图与中华抗衡的言论也被“揭发”,昭然天下,于是,民间的仇日情绪迅速高涨起来,彻底消灭日本的呼声越来越高,通政寺每天都接到各地士子要求严惩日本的上书。首辅王赐爵对此极为赞成;顾宪成,王国,高攀龙等清流人士也主张惩戒日本,恢复天皇之权力,正君臣大义;就连申时行,石星等人改变了口风。

    三月二十日,辽东周王向朝廷进献十二万两白银,充当大军军费;接着,潞王,鲁王,德王也纷纷捐献银两,充当军费。此事,经过邸报的宣扬,在有心人的推动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献金”的,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士人纷纷捐献钱财,以为军费。全国的文职官员捐献了一个月的俸禄。

    四月初一日,万历发布诏书,感谢全国子民的捐献,标示朝廷不能无偿接受子民的捐献。将在对倭战争结束后,将返还捐献者双倍的财产或者土地。这一诏书发布后,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捐献风潮,特别是掌握大量现银的商人更是踊跃。截至四月底,朝廷共接受民间献金达到五千七百多万两,其中商人和商人团体的捐献就超过三千万两。这个数目超过大明一年的财政收入,让户部官员大大的喜欢了一把,松了一口气:有了这一笔银子,征日军费和大规模驿道建设的资金总算有了着落,不用再拆东墙补西墙了。他们还没有想过:如何去偿还这笔巨额债务。

    “如果朝廷没有威信,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百姓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如此踊跃的吧?是想当初崇祯皇帝要求大臣捐献的窘迫,不久说明了问题么?”万历披着绣着飞天的锦袍,立在窗前,观赏着新移栽庭中的斑竹。“而朝廷的威信,正是自己这些年通过改革,通过惩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