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节定谋(第1/2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节定谋

    “大帅,祖承训和查大受已经攻占安州。日将大村纯忠向平壤撤退,祖查二位正率部追击。”义州城中,征倭参军李应轼正向李如松汇报最新的战报。

    李如松率大军继祖承训之后进入朝鲜,首先攻占了义州,斩杀日军五百多人。听闻前锋已经攻破安州,微微惊讶,问道:“安州是朝鲜重镇,有大村纯忠五千人驻守,祖承训损失如何?”

    李应轼笑道:“祖承训一路南下,遇到的都是股日军,取胜容易。攻安州时,先引诱日军一部出城,用骑兵围歼之。然后用添加火把的办法,虚张声势,让日将大村纯忠不战而退,凭空得了一坐安州。现在,正尾随撤退的日军,寻找机会。”

    “这,恐怕不是祖承训和查大受能想出来的办法吧?”

    “捷报中说是行军参谋戴朝弃的计谋。”

    “我说他祖大汉查大嘴没有这样的脑子,果然另有高手。这戴朝弃还有几分人才,是何等来历?”李如松笑问道,动了络人才的念头。

    李应轼想了想,平静的说道:“戴朝弃出身辽东镇,世代为将,后来在讲武堂受训,为戚继光的及门弟子,去年方重回辽东。”

    李如松紫红的脸膛一暗,“又是讲武堂的人,呵呵,讲武堂果然有些名堂。应轼,你也是讲武堂出身,这几年在辽东光芒四射,帮了我们不少忙。我们李家是不会亏待你的。”

    “李应轼凡才常人,幸得老元帅和元帅青色目,才得以效犬马之情,为国家出力。这一次,若侥幸能建立微末勋劳,搏一个功名。就不枉此生了。其他的就不敢奢望了。”李应轼低头说道,“老元帅出任讲武堂祭酒,必然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英才,才是可喜之事。元帅一门,忠勇为国,必然留名青史,传颂后世。”

    李如松笑笑道:“父帅年纪大了,可国家有事。还是不辞劳苦。对了,朝鲜日军的动向呢?”

    “根据锦衣卫和我们的情报来看,现在日军首脑还是不知道我大军已经进入朝鲜,至少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军事部署。日军前部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分别进军平安宁安两道,兵力已经分散,互相难以支援。祖承训部能长驱直入就是证明。”

    李如松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末将以为我军当坚持先前制定地方针。迅速推进,寻找战机,歼灭日军之一部。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日军的战斗力并不强,锦衣卫情报中说的战国精兵强将多少有些名不副实。末将以为我大军可以至少前进到安州。虎视平壤!选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任何一部歼灭之。”

    “日军遭到突然的打击,会有怎样的反映?”

    “自然是紧急收缩兵力,防止我军再度袭击。”李应轼笑道,“不过。日军骄傲狂妄,必然不甘心失败,必定会反攻。那时候我大军已经集结,就是两军决战的时候了。”

    李如松笑道:“如情况如此,那我军决战取胜的机会有多大?”

    李应轼沉思,道:“那非我所能预料了。不过,我军多骑兵,日军多步卒;我军多火器火炮。日军火枪不及我,火炮更远远不如;我军装备精良,弹药粮草充足,日军需要从国内补充,但海上运输要遭到水师地袭击;我军多是东北人,能耐苦寒,日军北来,水土不服;我军得到多助。日军残暴。失道寡助。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日军由各大名组成。彼此多有矛盾,而丰臣秀吉任命的总指挥有是年轻的养子宇喜多秀家,黄口稚子,岂能与大帅相抗衡?”

    最后一句话,虽有恭维的成分,但大抵是实话。

    “既然胜势在我军,为何还不能预料取胜呢?”李如松饶有兴趣的问道。

    “因为将胜势转化成胜利还需要机会!”

    李如松赞赏的点点头。他李家也是世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