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节(第1/2页)  重回明朝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时珍是秋天被召集到京师的。

    万历在锦衣卫的奏报中看到了他的名字,方知这位大名医还在人世,立马将他召到京师,成了万历的御医。为了照顾李时珍的感受,万历没有将他安排在内务府的供奉局,而是放在了翰林院下面的医药局,如此一来,李时珍就有了半官半医的身份,也不十分辱没了他。

    从天津回来,就有些头晕,让人请来李时珍,号了脉息,知道不妨事,静养几日就好了,方才安心。一面让陈于陛通知大臣,停一日早朝;一面和李时珍闲谈。能和历史名人聊天,也是一种享受;来到这个时空,已经和汤显祖﹑吴承恩﹑王世贞﹑朱载堉等人聊过,颇有心得。在万历看来,张居正俞大遒等人对社稷诚然十分重要,但于文化上说,还是汤显祖等人更为重要。

    如果站得更远一点,更高一点来看,明末在文化史上的地位相当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开创了中华文明,而如果明末文明不被满人中断,得以充分的发展,其最终之成就,也许也能与春秋战国媲美。发生在另一个时空的悲剧,万历绝不想再在这个时空上演!

    和李时珍一谈,万历才知道后世著名的《本朝纲目》还没有动笔。李时珍说道:“臣以为历代官修《本草》多有谬误,学者袭之,不辨真缪,往往误人。臣想重定《本朝》,纠正谬误,故而臣扣请陛下,允许臣辞去职位,归乡专营此事。”

    万历知道这是李时珍的夙愿,不为名臣便为名医。少年李时珍学文不成,方才继承家业从事医业,不久就成为一方名医。李时珍并不满足,还想要超越前人,重修《本草》,留名青史。对这一番抱负,万历是欣赏的,成全他也不无可。但万历总想更大的“利用”下李时珍,他这样的名医再出现可还要等几十年。想了一想,说道:“要修订《本草》,也不一定要回故乡。朝廷藏有大量医书秘笈,于汝之事也大有补益。”

    “《本草》之误多是药草记载不实,张冠李戴,如不亲自采集草药,咨访野老,恐难已取得成效。”李时珍心地说道。帝王身体贵重,开方用药都要特别谨慎,兢兢业业,自己一身医术,在这里实在施展不开。这让李时珍十分不适,更不要说还要提防来自同行的暗箭。“臣医术浅陋,不足以侍奉陛下。请陛下允许臣之请。”

    “若李时珍医术浅陋,谁敢称高明?”万历笑道,重修《本草》能够促进中医的发展。记忆中,明末处于冰河期,天灾连连,瘟疫四起,正需要良医,而著名的《瘟疫论》作者吴有性还要十多年才出生。也许在自己的帮助下,李时珍能早一些完成这成就;也许通过修订《本草》,还能促进植物动物学的发展。“朕看来,《本草》也该重修了,不过先生一人,力量不免单薄了些,不易独立完成。”

    “臣久有此心,不以艰辛为辞。”

    “人多势众,易于成事。不如由朝廷出面,重修《本草》,请供奉充总裁如何?”万历适时抛出了诱饵。

    见李时珍犹豫,万历接着说道:“人在五湖四海,病有寒暑表里,药生南北东西。其性各不相同,不可不区分对待。供奉一身,能见多少方人?能行几处州县?能识多少草药?聚集各地名医,相互切磋,于医术也有进益。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当能正《本草》之误。当然了,最后之决定,还是由供奉来定。”

    人才难得,名医也难得。万历好容易召来了李时珍,哪里会轻易放手?身子有了不适,留李时珍在身边,也比较放心。现在让李时珍重定《本草》,培育一批人才,数十年后再与西洋医术结合,取其所长,当可大放异彩,免除遭后世子孙倡议废除的厄运。

    李时珍犹豫着:有朝廷出面,自然容易成功。但也有弊病,名医众多,各执一辞,争执不下,最合就只能和稀泥,反而不利于求真。但是朝廷出面的优势有显而易见,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