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章 避实击虚 六(第1/3页)  万里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唐天宝八年三月初三的清晨,沿着蒲州往西南而去的官道上,奔驰着一支行色匆匆的军队。他们大多身着明光铠甲,只是背上都披黑色披风,配着黑色锦雉盔缨,随着整齐的阵阵蹄声,令人不由感到一丝发自内心的恐惧与震慑。

    不错,这便是从前的三镇节度,东平郡王,如今的头号反贼—安禄山麾下用来直捣京城的精锐先锋。而这支八千铁骑的统帅则是有平卢骁将之称的李归仁。此人素以进兵神速,又有谋略著称,是以叛军主力所向乃以他为首。

    不过,自从过了太原往南以来,这路途便越发艰难起来。首先,来自股唐军的不断骚扰尚自不提,毕竟他部下之军俱是骑兵,就是接战不敌也能迅速插过,何况那般袭扰于他而言,根本不在话下。但是,另一面的情况却是极不乐观。原来,自安禄山公然举兵反叛之后,河北各地便动乱起来,除了那些巨室大户之外,普通百姓便人言亦言地开始逃亡之路。而沿途听到的关于安军大肆掳掠杀人之事,更被刻意宣扬出来。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太原府东面的那场的井陉关之战。

    因为守关的一众军士除了两名回去报信的士兵之外,都被杀或遭擒,一时间更是众说纷纭,对那安禄山叛军愈加畏惧了。只是,客观而言,这倒也怪不得那下令杀人的崔乾祐。首先,那些唐军大多是战死的,其次自古两军征战,不杀俘的其实不多,更何况他率军南下,这些人虽非正式唐军,却也拼死抵抗,留之极为不妥,而且左右也不过几人,当真是杀了也就杀了。然而由此带来的政治影响,却是他始料未及的,何况此事还处于有心人操控之下。

    于是,前军兵马使崔乾祐尚未体味到这份苦果,却先教那冲在前头的李归仁给品到了。

    这位领着八千精锐铁骑的安军先锋将,从太原南面的临县开始,一路上但见绵延不绝的逃难百姓,直将那官道遮蔽的几不可行。而一见他们这支所谓的叛军,便愈加慌张起来,一些原本可供三车并行的大道也被状如疯癫一般的百姓拥挤地滴水不透,有时甚至连那乡间路也是过者甚多。

    不过,所幸的是,自太原而来的这一路上,那些城镇俱是望风而降,便是因为这些难民的堵塞影响了行军速度,却也不见那些州官们加以利用,以之完备城防。相反,出城投降者乃是络绎不绝,就连号称京畿重镇的蒲州也不过喊了两通话,那太守大人便举城为降了。

    因此,便在初三这天,李归仁领着麾下大军终于来到了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潼关外,距离关隘只有二十里。

    此时的他,一反先前的横冲直撞,顿时变的心翼翼起来。原因无他,只因他已经接到探马回报,称统军驻扎关上的便是当朝兵部尚书,瑞王李佑。而关上那迎风飘扬的“李”字大旗则为此作了明证。

    不过,他如此急迫而来,却又不急于叩关,却也并不只为了李佑那所谓的传遍天下的赫赫威名。而是因为实际上他部下之兵已将安禄山交代之事尽皆完成,想来进兵如此神速,大帅的脸上应当好看的紧。这般想着,那城头插着的五彩大旗在李归仁眼中再不似先前那般碍眼了。

    他却不知道此刻这潼关之上,也正有一双眼睛注视着他所在的方向。这人便是他的对手,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瑞王李佑。根据探子回报,安军前锋数千骑兵已经近在潼关之外三四十里处,而其前部兵马约有四万左右,也已经从太原城下开拔多日,想来这时应当已经过了汾州,将至晋州了。

    只是这叛军有所不知的是,那些投降的州城中的确有至少一半是出于畏惧其兵锋,真心实意开城归降。但也有另外一些是由于李佑授意,刻意为之。当然后者这么做,却也有不得已之苦衷。只因他知道安禄山叛乱之初,兵锋锐利猛烈,的确非比寻常,谁叫人家手下都是百战之兵呢?比起中原这些久不经战,连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