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五章 乱起萧墙 九(第1/3页)  万里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乍听这话,李佑却是神色不变,面上仍旧一副笑意融融的模样,只是此刻他心中并不平静。今晚之宴虽然只是结纳士子谋臣,尽受人材的第一步,但也正因如此,却须做到尽善尽美,这样方能将令名传出,彼时自可引的各路有识之士纷纷来投。是以,他也借此机会将手下几名信重的心腹拉上了宴席,为的便是与眼前这些人打成一片,至少也要混个脸熟,以为将来合作打下基础。

    只是尽管他一再吩咐,除非异常重要之事,否则不得加以打扰,但这天机阁仍有密报,显然情况非同可,至少也是底下之人所不能抉择的。因此他只得略一定神,拱手向阶下众人告了饶,只慌称起身更衣去了。

    高适等人自不必说,而那储光羲,王昌龄等倒也连称不敢。他们虽然也是清高之人,都曾为得罪权贵而遭罪,但如今的脾气却是收敛了不少。毕竟眼下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来长安求他人援引的,而得入这瑞王府本身便是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肯定,是以当下却是无人敢辞以颜色。

    李佑见状,虽然亦为轻易走脱而高兴,但暗中也为大唐文学之士如此折节权贵而忧虑不已。须知,有唐一代其实是寒门学子最为特殊之时期。既有大量如李白,杜甫等恃才傲物,不愿随意屈尊事权贵的饱学之士,同样也正是这群人,在不把当朝权臣放在眼里之时,却向另一些自以为看得惯的朝廷贵人们投出了自己的诗篇词赋,冀望能为其所赏,最后引为平步青云的官场奥援。

    其实,清高与折节不过相差一线而已,弯腰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不再能直起身子了。而这种现象自开元末年起,便出现在了大唐官场和科举之中,至天宝初年之后已经广为泛滥,整个官场已经笼罩在一片浮躁与急进的气氛里,不能自拔。

    只是眼下的情势,当然不容李佑多所计较,这些人或者名节并不响亮,但在当时仍是颇具才华之人,若因其气节而随意舍弃,倒有些舍本逐末了,毕竟在这个世上,陈平之流永远多过张良之辈,而善用其谋却是为人君者之首要。

    心里想着这些的同时,李佑已经跨过了曲折盘旋的回廊,来到王府东侧殿后的一间院子里,他身后则跟着郝进德与两名白虎卫士。

    眼前这套外形普通,名不见经传的院子便是李佑麾下日渐重要的天光阁在京城的据点,也是其根本之地。这天光阁其实是为专责收集各地军情政要而创,而说到底令人颇为吃惊的却是如此一个秘密组织,却是由江湖上鼎鼎大名的明教或者说该教的一部分改组而来,以其分布在全国的教众为基础,拉开了一张覆盖大唐全境的情报。

    当然说起此事,却是曾令李佑心烦不已。原来自他再次进京,并授高官得进朝廷中枢之后,便感觉自己另一个明教教主的身份大是尴尬。想想也是,他一个天皇贵胄,朝廷重臣,却身兼着江湖大帮的教主,的确有些不伦不类。这便好比后世的政府高级官员,却是黑帮头子一样,不单于位份上不妥,若是传了出去,不免于其令名有损。江湖豪侠固然潇洒不羁,但却非高居庙堂之人所能待见,其或为朝廷走狗,或为官府剿灭,总之在这世上想要仗剑行走,快意恩仇却是难了一些。

    而史书所说的李白等人挥剑游历山水之间,那不过是对文学之士的一种夸大而已,其意不过是说这类人能通文武罢了,倒并非意指其武功高强。

    因此,当李佑明了这一点后,便借和整饬禁军的机会,同时将那明教一并整顿了。他此时大事刚刚开始,所以不愿大动干戈。因此只将教中几个不愿随他的元老贬到明教于陇右道的光明山顶总座了事。此后,李佑便任命一心效忠于他,并以此为光大门第的前明教长老侯复为天光阁总管,下设八分堂,内外各四。其中外四堂分别名为西域,川藏北方和高丽,主要负责大唐周边各国的情报搜集;而内三堂则为关中,东南,陇西和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