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 鏖战陇右 六(第1/3页)  万里山河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乌海城在大非川以南二十多里的地方,路途不远,但中间却隔着数不清的沼泽水洼。追莽荒纪,还得上眼快。吐蕃驻军于此已有多年,虽然号称一万,其实因为补给不便,而且自唐朝两败于青海一地之后,已经鲜有出大军入大非川,继而南下的行动。是以,为加强如今冲突加剧,逐渐被动的西域战场,吐蕃军已经奉命西调,常驻于此的不过五千多人而已。

    而且,乌海城原本虽说地势并非险要之至,但自从唐总章三年薛仁贵兵围此城之后,吐蕃方面便开始加紧修缮城防,企图将其建成一道屏障北方的重要关口。为此,吐蕃居然破天荒地在乌海上设了一处水寨,用以监视并防止敌人趁湖水冰冻时,从侧翼绕击乌海城。

    而从乌海城再往东南,便是大名鼎鼎的吐蕃石堡城。该城自开元二十九年被吐蕃攻克之后,因地势奇险,便一直是阻挡唐军南下的坚石。

    面对这两座此地仅有,又可互为支援的坚城,李佑的计划很是简单,不过是将昔日薛仁贵和史上哥舒翰两人战略合二为一。首先他自率领剑南,陇右两道合计七万将士,以一军万人为前锋,轻装急进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一举夺下乌海城。而后兵进石堡城,若是吐蕃派遣大军前来救援,那便以一部围城,其余则转头打击来犯之敌。言而总之,便是“围点打援”四字。而此计之关键,便在于大非川大营需牢牢固守,至少在拔下乌海城前,大营中不得擅出一兵一卒,以免重导昔日薛仁贵兵败之覆辙。

    其实,李佑之所以敢冒险,大胆使用此计,皆因他知此时已是事易时移,他自己不是薛仁贵,而那哥舒翰当然也不是那次大败的罪魁祸首—郭待封。以目前形势及二人关系,再加上哥舒翰本就有勇有谋,李佑相信他定然没有理由不去遵守战前定下的整体战略。当然至于到时吐蕃军来援,以重兵强压大非川,彼时,哥舒翰如何守住大营,就要看他自己的了。

    不过,直到现在,李佑还是很有把握那吐蕃国上下理应还不知道唐军已经兵进大非川,马上就要进抵乌海城下。他们现下关心的应该是高仙芝所部已经到达何处,是否将对连云堡发起攻势。

    正当他低头暇想之时,一名斥候打马飞奔而来,行至跟前,翻身下马,禀道:“启禀殿下,我军前锋已经抵达乌海城下,李将军请示殿下是否即刻攻城?”

    李佑听罢,点头道:“甚好,你去传令,给他两日时间,到后天的这个时候,本王要站在乌海城头观那高原日出。”那兵道一声遵令,立刻上马飞奔而去。

    而此时乌海城中却是人心不定。几十年来,此处一直太平无事,偏巧如今大乱陡生。纵然那吐蕃守将面上再怎么镇静,也终究安抚不了手下之人。只是一来吐蕃国法严整,二来吐蕃人素重勇士,临阵往往以战死为荣。是以,惊惶归惊惶,一时倒也无人生出出城投降,或是弃城逃生之意。只是巴巴地望着领头之人拿定主意,或战或守,终究要有所行动才是。

    这吐蕃守将名叫乞格楞,乃是大论措旺恐的侄子,到得这北部边关也是为积累军功,做个表率而已。原本下月便要南下,领军配合南诏,企图进逼剑南,继而迫使唐朝安西军后继乏力,最少也要令唐廷生出顾忌之心,而最好之局莫过于一举攻入川中。须知,彼时巴蜀之富,天下闻名。吐蕃对其更是觊觎已久。这次听说南诏竟主动寻求联盟,怎不大喜。

    只是此刻乞格楞却只能对此苦笑而已,谁叫他如此倒霉,竟在这个时候碰上唐军入侵。眼看一副大好功劳就这样转眼消失,怎能不令他心生恼恨。

    抬眼看着手下诸人,只听他道:“诸位不必惊慌,想我乌海城虽然不及石堡城那般险要,但也是我吐蕃边关数一数二的坚城大镇。敌人不来则已,若是强行攻城,我必叫他们死无葬身之地。”说到此处,他顿了一顿,因见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