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78章 召见薛宣(第1/2页)  我是汉成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相国,原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是秦汉朝廷最高职务。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为了避讳刘邦的这个邦,相邦也就改成了相国。汉朝第一个相国是韩信,而丞相则是相国的副手。相国的地位也是在这个时候达到巅峰,几乎与皇权等同。宰相并非具体的官名,是对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官员的一种俗称。

    相国职位的权利太大了,没有哪个皇帝喜欢这样的人存在,所以相国这个职位很快被撤销,相国的权利也分散到三公(主要是两个人,御史大夫算是个酱油)。尽管如此,丞相的权力还是很大,汉武帝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利,设立了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位,将丞相的权力进一步限制。到现在刘骜这个时期,大司马大将军已经超过丞相,成为名副其实的扛把子。

    丞相与大司马大将军这两个职位,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高低之分,谁的拳头硬谁的权利就大。之前的丞相一般都是儒臣担任,而大司马大将军这个职位都是被外戚包揽。现在刘骜将外戚王商任命为丞相,就是要这两人硬碰硬。

    王商当上丞相之后,也明白自己的使命。实力已经不允许他继续低调了,他必须勇于担当责任。他上任之后,也是一改以前的作风,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事情,也是非常的小心谨慎。

    转眼便已过仲夏,王商任丞相已有数月,刘骜将他的这些变化看在眼里,心中也是欣喜,这个王商确实是有魄力的人。他不像之前的匡衡畏首畏尾,将丞相府的诸多事务处置的非常妥当。

    王商本就一丝不苟,处理事务,是十分的细致,一般的事情,他都会提出自己的解决的办法,属于一站式服务。刘骜基本只要大致看一下,没有疑问的就命他施行下去。有了他之后,刘骜也是变的轻松了不少。

    刘骜见王商这么能干,自然也没有忘记他推荐的人。于永现在已经是身居要职,倒也不必关照,这个薛宣还是引起刘骜的兴趣。他似乎也知道自己被推荐,积极的表现力一下自己,向刘骜上了一道奏疏。

    他在奏疏中道:“陛下至德仁厚,哀闵元元,躬有日仄之劳,而亡佚豫之乐,允执圣道,刑罚惟中,然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是臣下未称,而圣化独有不洽者也。臣窃伏思其一端,殆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兴,未必不由此也。《诗》云:‘民之失德,乾餱以愆。’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臣愚不知治道,唯明主察焉。”

    他的这道奏疏上面,还是非常有见地。前面几句就是吹捧刘骜的话,也就不提了。后面的内容主要是说,当前的地方官僚作风问题。刘骜现在主要的重心在朝廷,确实没有关注过地方上的问题。

    薛宣现在任御史中丞,在朝廷内执行法令,在朝廷外统管各部刺史。他指出地方官僚的风气十分不好,互相推诿,各州刺史擅自越权,插手地方事务,偏听偏信,导致政令不通,社会的风气也不好。

    这个薛宣明显是非常有先见之明,虽然主要说地方官员的苛政,但也表明了刺史对地方的干涉。后世东汉历史也表明,这些州刺史渐渐架空了地方官,最后成为了地方实际掌权人。

    刘骜当即命人把这个薛宣找来,准备好好的讨教一番。接着刘骜又看了一下这个薛宣的情况,他没什么背景,最开始从县丞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长安令,而后是在王凤的推荐下,成为了御史中丞。

    没过多久,他就来到了刘骜书房,对刘骜施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