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章 生孙当如小叶青(第2/3页)  绝品小圣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中医学认为,人是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而阴阳五行学说,只是浩瀚中医学说的一部分。”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c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c手足拘挛c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c目眩c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c腹泻等。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c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c耳鸣c震颤c麻木c抽搐等。

    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c懒言c便搪c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