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的文案工作从来都是交由他负责。在朱慈烺这个小团体中,他已经初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将来太子登基,只要不犯大错,少不了他一个从龙之功。
现在冒襄让他放弃眼看着到手的名位,去追求什么虚无缥缈的“正气”,他可实在是舍不得。
陈之龙和吴伟业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陈之龙也不支持太子的所做作为,但太子对他的礼敬他还是能感受到的。让他得罪太子,他也是属实没有这个胆子。
冒襄见自己的两位同道对自己的提议百般推脱,心中更是不满,当时脸就冷了下来,几乎与二人决裂,第二天一早给朱慈烺留了一封辞呈后就匆匆离开了开封。
离开开封之后的冒襄没有直接回乡,而是打算去京城联络在朝的同道君子,想法煽动一场针对朱慈烺的政治运动。
刚巧,朱慈烺在河南试行商会还有征收商税的奏章也跟着到了北京。
朱慈烺这一步棋连着触碰了“士农工商”阶级论,还有“商税”这两个文官的禁忌。即使朱慈烺一再声明,这两条举措仅在河南一地试行,仍旧在文官集团中激起了一片反对的浪潮。
其中尤其以兵科给事中龚鼎孳对此事反对最为强烈。他利用其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串联起了大批的年轻文官,准备进谏崇祯,让崇祯阻止太子的倒行逆施。
偏巧,冒襄这个时候从开封前线加入进来。在他的口中,所谓的开封大捷实际上跟朱慈烺半点关系都没有,全是丁启睿和众将之功。
不仅如此,朱慈烺心胸狭窄,因为嫉妒左良玉的军事才华,不顾敌强我弱的现实,强令左良玉出战。最后在左良玉大军马上就要战胜闯贼之际,朱慈烺又担心左良玉的名声盖过自己,强令左良玉撤退,导致左良玉损失惨重。事后还以此为由,擅自诛杀大明忠良左良玉,左将军。
除了这些,其余的什么朱慈烺压迫河南商人,强行征收商税,还有重开皇店与民争利,等等恶行,全都被一股脑地编了出来。
在冒襄的口中,朱慈烺简直就是隋炀帝的翻版,商纣王的转世。
若是真的按照他所说的,朱慈烺岂止是要被送回东宫读书,为了国家苍生计,简直是要废除他的太子之位才行!
虽然冒襄是在朱仙镇大捷之后才到的开封,按理说绝无可能对左良玉被杀一事了解的如此深入,恍如亲眼所见一般。
但复社“君子”们信口开河,颠倒黑白的行径又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些人可不像吴伟业还有陈子龙,政治立场这么不坚定,他们可是合格的政客。
在一个合格的政客眼中,只有符合自己利益的,才是“真相”。
龚鼎孳等人得到了来自冒襄的一手东宫黑料之后,喜不自胜,一时之间反对东宫领兵,建议太子回宫读书,为左良玉翻案,反对商税之类的奏章堆满了崇祯的案头。
虽说这些黑料都是一查便知的谣言,但明代的御史有一条特权,那便是“风闻奏事”,也就是说,就算查出来朱慈烺并没有做这些坏事,也不能拿上奏的御史有什么办法。
既然口嗨没有后果,那御史们自然要随意口嗨。
好在,这次崇祯皇帝难得的站稳了立场,对这些弹章一律留中不发。
文官们喷了一段时间,见奏章都被崇祯留中不发,反对的劲头也就慢慢泄了下去。
正在冒襄担心事件的热度冷却下来的时候,张家口逆商案又被捅上了朝廷。
这下御史们真的出离愤怒了!
朱慈烺之前的举措虽然出格,在御史们看来却并不触及自己的利益。
毕竟商税一事,河南籍的官员都没有出来说话,他们这些人的利益又没有受到侵犯,犯不上闹得不死不休。
可这任命刘墨翰为巡按一事就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