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修我矛戈(第1/2页)  附身高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西厢房里。

    高顺的面前摆了一张六石强弓套野猪皮制的皮盔皮甲皮靴把像匕首的小戟把五尺多长的环首铁刀和两个装满长箭的箭壶。这些武器,除了二十多斤重的环首铁刀,其他的都是高顺自制的装备。

    东汉帝国,亭卒和乡卒都不是国家正式武力,相当于后世的联防队员,要自备武器和干粮参加捕捉匪盗的战斗。当然,这样的身份也能获得一些税赋的减免。

    这年头的亭卒和乡卒战斗力很强悍,维护着大汉帝国的统治。比如说,魏武帝曹操就被负责治安的亭长缉拿过,被旧识陈宫私下释放才得以幸免。

    一念至此,高顺没妄自菲薄,穿上盔甲和皮靴,背上箭壶和强弓,佩戴好小戟,提着环首铁刀走出厢房。心想:“不知道我是不是那个名满天下的高顺,凭我两世的见识和武力值也不会比他差!”

    “咴咴”这时,一阵阵的马嘶声传来。少顷后,二弟高原和小妹高嬛儿牵着两匹黄骠马走进了天井院落。

    两匹黄骠马一老一小,都驮着高高的青草垛。老马超过了十七岁是匹驽马,高顺家的私产;小马五岁多已经成年,是要上缴官府的赋税。

    “大兄!有战事吗?难怪族长在召集壮丁,戒严村落!”见高顺一身戎装,二弟高原一边搬下马背上的青草,一边说话。他面相清秀不似高顺,身高已经超过了七尺,目光炙热。

    十岁的高嬛儿面容姣好和高原很像,焦虑的目光看着高顺,柔声道:“大兄,你要小心点!”由于参加劳作,她肤色微黑长发有些枯干,帮着高原卸下草垛,不时的看上高顺一眼。

    “呜呜!阿母”这时间,一阵阵的小儿啼哭声从院落外面飘来。

    高庄人已经乱成了一团,一片兵荒马乱的景象:妇人们在呼唤自家的小孩,夺下小儿们胯下的小马驹;壮年的男丁在披甲挎弓响应伍长召唤。这一切都是东汉帝国边境三州常有的场景,高顺听声音都能想象出来。

    “二郎!我走后你要紧闭院门,保护好小妹和阿母!”高顺收回思绪走到高原的身前,目光严肃,郑重的嘱咐高原。

    记忆中,高顺这一世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和他上一世的性格相差不多。这样的性格,成名后世人会赞叹——喜怒不形于色;若没成名,定会用“不合于群”来形容。

    高原和边境的少年一样,目光中含着渴望战斗的激情,郑重的点了点头,“大兄!你今天骑‘大黄’,还是用‘阿大’?”

    ‘大黄’是老黄骠马,已经年老速度和体力不堪一战。‘阿大’是五岁多的小黄骠马,却是官府的财物。“生在乱世,活着才是最重要的!”高顺如是想。

    他沉吟了片刻,拾起小黄骠马的缰绳,“二郎,今天骑‘阿大’吧!大兄走后,你虽不用参加村里的丁卒队伍,也要衣不卸甲枕戈待旦,严防匪贼来袭!”说话间,高顺理了理高原有些歪斜的衣襟。

    “大郎!你先吃几口炒栗米,饿着肚子没力气!”这时,魏氏拿着一个麻布袋和一个装满凉开水的水囊走来。她关切的看着高顺,吩咐高原,“二郎!替你大兄备马,再准备点马料。”

    高顺没有违逆魏氏的吩咐,在家人关切的目光下吃饱喝足。仔细交代了一番,他才放心牵着‘阿大’走出家门。

    ‘阿大’和高顺很熟,驮着一袋黑豆袋炒栗米个皮水囊和一把环首铁刀。它有些兴奋,长长的尾巴乱甩,不时间的伸出舌头舔一下高顺的手臂。

    高顺为了节省马力,选择和战马一起步行,沿着绵水河西进。绵水又名石桐水,源自界山,蜿蜒曲折一路向西,在界休县境内和汾水交汇合流。绵水河不宽却清澈见底,微风掠拂下,波光粼粼耀眼无匹。

    前行了四里左右,柳亭的亭舍隐隐在望已是不远。三丈多宽的官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