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泰山之行【热烈祝贺风过无墨成为本书的第一位打赏作者,首位粉丝】(第2/3页)  兴汉使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乌角先生左慈左元放,便是这一代的守碑人。

    夜宿道观,遍赏星宿,与郭嘉对饮,与左慈师徒谈天说地,一夜未睡,静静的等待着日出那一刻的来临。

    好在天公作美,云霞兆瑞,紫气东来,令道观上下熠熠生辉。

    刘正手持梨花枪,站在“兴汉使命”石碑前,任凭初阳的红晕笼罩在浑身上下。

    被异象惊醒的左慈放声大哭:“天意如此,奈何!奈何!”

    郭嘉更是伏身地上,大声呼喊:“主公威武!”

    刘正转身,威风无限,单手平托,声若惊雷,只说出了两个字:“平身!”

    郭嘉得了谕旨,这才浑身轻松,侍立在刘正身侧,定了主臣秩序。

    至此,郭嘉郭奉孝得了从龙第一功。

    左慈方外之人,并没有计较其中的名份。

    天亮之后,刘正遍寻左慈师徒而不得,原来他二人早已悄悄的离开了道观,从此杳无音信。

    八卦石下留有一偈:

    兴汉承使命,必将起刀兵;

    横尸百万日,切莫忘苍生。

    刘正心有所感,用丝帛抄录偈语,贴身收藏,日日垂阅,以作警醒。

    泰山之巅诸事已毕,刘正便带着郭嘉下了泰山,直奔泰山郡治而去。

    此时的泰山郡丞,便是诸葛亮的父亲,巨儒诸葛珪。

    诸葛珪先得长子诸葛瑾,光和四年,次子诸葛亮降生,如今这诸葛亮一岁多了,性自聪慧,圣人经传,听父亲读过一遍之后,便能呀呀学语,陆续背颂,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只可惜年岁太小,无法拜师。

    诸葛珪对诸葛亮期望很高,便把他带在身边耳提面命。

    这一日,诸葛珪正在家中教诸葛亮修习经文,忽闻家人来报:“大人,有客到!”

    诸葛珪抱着诸葛亮来到了会客厅中,刚要问话,却没有想到,一向安静的次子,居然破天荒的嚎啕大哭,怎么哄都无济于事。

    诸葛珪略通望气之术,有识人之能,观刘正气象,便知道他与诸葛亮天生犯冲。

    诸葛珪见诸葛亮哭个不停,只得命家人抱走,却对刘正这两位不速之客心生怨愤。

    诸葛珪请刘正二人坐下,又命家人奉茶,然后才互道名姓。

    诸葛珪恨刘正吓哭幼子,心中有气,故意刁难他说:“佑兴从名师,习文武,因何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刘正反驳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诸葛珪又谈起了天下大势,向刘正请教解决的办法。

    刘正认为,腹中已烂,唯独四肢健全,纵是神医妙手,也是无能为力。

    诸葛珪崇尚汉制,便问刘正:“如何才能兴复汉制?”

    刘正回答说:“已经没有良策了,只有另起炉灶,再创新天。”

    诸葛珪又问:“兴汉又待如何,天下世家又该何去何从?”

    刘正说:“能教化则教化,屡教不改的,就杀掉吧!”

    诸葛珪大怒,问:“这天下世家,有如汉室这棵大树上的树枝,若是尽斩枝丫,大树如何能够继续存活下去?”

    刘正回答说:“枝叶过于繁茂,而主干日渐消瘦,大厦将倾,这是祸乱的根源。”

    诸葛珪叹了口气,接连数问。刘正均以自己的见识作答。

    诸葛珪泪流满面,对刘正说:“你也是世家之一,为什么却容不下天下世家?”

    刘正大声回答说:“我愿意华夏人人以天下大义为先,而不是光宗耀祖为要。”

    诸葛珪久劝无果,便对刘正说:“天下思想,百家争鸣!道不同,不相为谋!我诸葛家的人,必定会抗争到底!”

    刘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