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1章 71.五纵四横(第1/4页)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洋争霸的战略确定后,明朝一面由朝廷主导开展对外贸易,一面大力扩张海军力量,整个沿海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不过接连取得的成果并没有让朱由校昏了头,他非常清楚自己只是利用掌握的知识打了敌人一个时间差,要想真正实现民族复兴那是需要千锤百炼的。

    比如这次西征,表面上看明军打了一场摧枯拉朽的胜仗,实则暗藏危机。如果当时绰罗斯能够和青海的赞善王c庄浪土司齐心协力,吸引明朝大军深入塔里木盆地,然后从背后伏击左光斗和熊廷弼的辎重部队,那明军将受到灭顶之灾,而且受制于天气和地形的影响,后勤供应非常困难,这也让朱由校清醒的认识到远征的困难。

    目前青海的土默特部和南疆的吐鲁番汗国虽然归降,朝廷也在当地设置流官,但具体的事务还要依赖各部落的酋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方自治的局面。这些部落阳奉阴违,一直排斥中原文明的传播,对抗朝廷的各项政令,这让朱由校非常恼火。他很想依照辽东的例子大量移民屯边,通过强制通婚和教育来同化游牧民族,但是西域过于荒寂偏远,战线过长很容易遭到土蛮的骚扰。加上这几年内地推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老百姓已经大规模的开始拓荒,此时贸然迁徙人口,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朱由校决定破例在早朝时进行廷议,集思广益来商讨具体的办法,如此以来平时那些搭不上话的御史们表现异常活跃,纷纷进言道:

    “陛下文治武功,开创汉家历史上未有之盛举,足以称作千古一帝。臣等奏请陛下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与祖宗,著书立说便后人瞻仰。”

    朱由校听完差点掉了一地的鸡皮疙瘩,心想文人误国真是不错,怪不得崇祯皇帝能把一手好牌打的极烂,估计就是这种屁话听得太多了。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说明自己做的事得到了众人的支持,于是说道:

    “朕德行浅薄,实在不敢造次。这几年无论是对外用兵,还是对内改革,全赖三军用命,臣民拥戴。眼下青海和吐鲁番已经归附朝廷,加上东北的黑龙江c吉林c辽宁,以及关外的内蒙c外蒙,全国有两京二十省,另外西南改土归流后也出现大量的缺编,加上大c小琉球的外派官员,朝廷需要补充大量的新鲜血液,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此事涉及吏部,内阁首辅韩熀还兼着吏部尚书的要职,自然立即回道:

    “圣上,去年实行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在册的有一千六百多万户,人口八千四百多万。为了稳定辽东和西南,户部先后从山东c河南c北直隶迁徙了四十多万户。上海自贸区设立后,又从南直隶c浙江c安徽抽调了六万多户,这已经做到了极限。此时各州府都在全力推行新政,百姓开垦土地的积极性非常高,如果继续迁徙人口,势必会造成内地生产乏力,甚至会激起民变,还请圣上三思。”

    去年进行人口普查前的人口统计是五千五百多万,经过一年的清查突然就多出近三千万,可见这里面的水分非常大。根据史书的记载,此时明朝的人口差不多有一亿七千万,甚至接近两亿,但是藩王c地主为了偷税漏税,隐瞒了大量的佃农数目。朝廷推行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后,这种隐瞒人口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是此事牵连这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搞不好自己就要跟王莽一样被干掉,所以朱由校并不敢立即解决这个问题,故而漫不经心的问道:

    “朕早年间曾听神宗说起过,万历四十五年时全国人口就已经超过八千万。如今六年过去了,人口只增长了四百多万,看来朕不但不是你们口中的千古一帝,而且还是一位无能的昏君啊!”

    此话是借着群臣的恭维自嘲,暗讽户部和吏部隐瞒实情,这些老狐狸自然听得明白,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又有皇族挑头,谁也不愿意把这块肥肉吐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