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三七章五味瓶(第1/3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回乡知青,气势汹汹的奔向了大队部,正好女革委会副主任在值班,这个知青,怒不可遏,劈头就问:“为什么市里来招工,面试我都通过了,你们却不让我走!让你表弟去了?为甚么让你表弟顶了我?”

    “谁说的?我表弟顶了你?我们革委会一开始定的就是他,而不是你!”

    “怎么不是我?招工的一来到大队,我就见到了他们,招工的条文,我亲眼目睹了,我明显是咱们村里最符合条件的!招工的同志说了,就差你们大队同意了!”

    “我们大队不是不同意吗?”

    “为什么不同意?谁不同意?我找他去!”

    女革委会副主任语塞了一阵,知青怒道:“我看就是你不同意!”

    “就是我不同意!怎么啦?”

    “怎么啦?”

    “你徇私舞弊!偷梁换柱!李代桃僵!顶我的韩春山!是你表弟吧?是你让他顶了我!对吧?”

    这个知青的一番话,冲到了女革委会副主任的肺管子,她奴曰:“你不要血口喷人!”

    “我怎么血口喷人啦?我问你,我那条不如韩春山啦?韩春山那条儿?比得过我?招工条件第一条,是先来的先走,而我比他早来一年哪?怎么就让他走了?而不让我走啊?”

    女革委会副主任言道:“不是还有第二条吗?第二条是谁困难谁先走啊?人家韩春山比你困难呀?”

    “他怎么就比我困难哪?”

    “没人给他做饭!”

    原来,先来这村的这几拨儿零零散散的知识青年,都是自己做饭自己吃,这韩春山的父亲,是个解放前到绥远闯荡江湖的人,在哪里当了铁路工人。现而今,全国的知识青年,响应的伟大号召,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韩春山的父亲觉得自己的老家是北京市,回老家插队落户,怎么着也比上内蒙插队强,结果,就让儿子韩春山回北京市老家来了。

    韩春山的老家还有房子有院子,韩春山还了乡,就到自己家的老房子里住了,平时收了工,还得自己做饭。女革委会副主任的母亲,是韩春山姑姑,看着自己的侄子可怜,就跟韩春山说:“在家你也不会做饭,到了这里还得干活,还得做饭,唉!小小的人啊我看哪,你以后就不要在你那里住了,喝哪清风!受哪洋罪!以后就到姑儿这儿住来吧,跟我这儿吃饭,吃好吃赖能吃个现成的。”

    如此,韩春山就搬到他姑姑这儿住来了,下了工,他姑姑给做好了热汤热饭,如此一来,韩春山比那些其他插队的知青,也算享了福。

    而这个和大队女革委会副主任讨公道知识青年的父亲,在南口铁道上看公路路口,火车一来,管放杆儿拦人这个工作,他一上班就干这个,一直干到现在,由于孩子多,没有条件,每天上班,竟愿走七里地,也一直没有搬到南口镇里去住官房,因为官房虽便宜,但也得按月交钱。因此,这个知青虽是居民户,但家却一直在乡下,这个知青听到了插队落

    户的信儿以后,没有要求上别处,就要求还乡了,自然是住在家里吃在家里。

    这知青言道:“你说没人给他做饭,他困难?我问你!咱村里,那么多知青,都没人给做饭! 怎么算哪?再说了!韩春山不是天天到你们家去吃饭吗?怎么就说就没人给他做饭啦哪?像你这么说,人家城里来的那么多知青!都没人给做饭!还甭活啦哪!”

    这位知青,是当村的,又出身工人,一身正气,不惧怕这个女革委会副主任,又言道:“他韩春山家里有几个孩子?我们家有几个孩子?他们家就他一个孩子?我们家就我父亲一个人上班!可却养了五个孩子,我们家不比他们家困难吗?你凭良心说说?”

    这女革委会主任,张了张嘴还要找什么辞儿,可突然电话铃响了,他去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