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给我一口米汤(第1/4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间到了一九五九年,也就是到了人所共知的中国大陆历史上三年困难时期的头一年。这个时期,中国外有苏联逼债,内有你可以上我们村吃饭,我可以上你们村吃饭的这种事情逐渐的没有了,敞开肚皮随便吃的事情也没有了,到了一九六零年,每个人都有了每个人的定量。食堂为了让每个吃饭的人都心中有数,在打饭的窗口上贴了每个人每月应该吃的粮食数量,我记得,我看了一眼我的定量数儿,是每个月十八斤粮食,十八斤粮食每顿只能喝稀粥,食堂每顿饭熬几大缸盆稀粥,摆在食堂迎门口,打饭的人,拿着不同的家伙来打饭。从窗口用手送进去自己家应该享受到的用餐数量的饭票,接受饭票的人高喊一声:“张三、李四!几斤几两!”守在粥盆边上的“大师傅”此时就会根据喊出的数量给张三、李四所拿的家伙里一勺、两勺、三勺的盛着粥。

    社员们盛粥的家具形形,有瓦盘,有瓷盆我们家是铁桶,每天到食堂打粥都是我去打,我用胳膊c着盛粥的铁桶梁子。c着盛粥的铁桶走路走的得很讲究,不能走得特快,也不能走的特慢,不能随着桶里粥咣噹的频率走,否则,桶里的粥会从桶里咣噹出来,咣噹出一口,人就要少吃一口。

    粥喝到肚子里,人一弯腰,肚子就会“咣噹儿”响一下儿,人走起了路,肚子里的粥会随着走路的频率,咣噹儿、咣噹儿,的跟肚子里有节奏的“咣噹儿”着,咣噹了没多长时间,有用的物质留在肚子里,没用的水排了出来,肚子又瘪了,人又饿了,有的人对喝稀粥不满意,发出了牢骚言道:“一入食堂门,稀粥两大盆,盆里照着碗,碗里照着人。”

    有的人听了这话后置之一笑,有的人听了这话无动于衷,有的人听了这话不知所措,又有的人听了这话,把这话报告给了领导,领导晚上在广场上点起了大汽灯,让它站在凳子上,大家批判了他的错误思想。

    现代人得了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从而得了脑溢血、半身不遂、心脏病。

    一九六零年,得这病的很少,只听说有一种病叫浮肿,发病率很高,流行很广。

    浮肿是怎么得的呢?

    人肚子瘪了,需要食物来补充,这种信息迅速反映到人的大脑,大脑指挥它能指挥的器官去寻找食物来填充肚子,食物没有找来,肚子得不到补充,饥饿的肚子把饥饿这种信息一次又一次的再次传给大脑,促使大脑想出了一个自欺欺人的办法,把酱油兑上白开水“滴溜溜”、“滴溜溜”的喝,胃充斥起来了,不再向大脑传递饥饿的信息了,那么肚子一瘪,人就拿这种东西去欺骗它,时间长了,给肾增加了负担,把肾给折腾累了,肾从血液里再也析不出来那么多废水,只能充斥在人的细胞里了,人身体中的废水析不出来,人的身体就膀了、肿了。

    人喝了兑了酱油的白开水,人得不到一点营养,反给身体的器官增加了负担,使人得了浮肿病,这种充饥的办法再也不能效仿,而此时有人发明了一种粮食的替代品叫“淀粉”。

    在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三大类主要营养,蛋白质,脂肪和淀粉。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而脂肪和淀粉最终都可以转化成人类活动的必须能量——糖。

    而一九六零年,人们发明的这个粮食替代品——“淀粉”,和我们刚才说的淀粉是不是一码事呢?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一九六零年所说的“淀粉”是玉米瓤子和包着玉米棒子的玉米皮做的。

    玉米瓤子和玉米皮搁在大洋灰池子里,放上水,搁上“火碱”泡着,想吃的时候,把它从洋灰池子里捞

    上来,用斧子把它剁烂,放在石磨上去磨,磨出粥一样的东西,这些粥一样的东西掺上一点棒子面“和了”做成饽饽放在笼屉上去蒸,或者掺上一点棒子面去熬粥。

    玉米瓤子和玉米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