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闲话靳大爷婚事道靳家有名无实(第1/2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定了结婚的日子,就要准备结婚的东西,定嫁妆做妆新衣服,临河离南口有八十多里地,要隔山迈岭,不可能把嫁妆从临河抬到南口来,再由南口抬到南桃花。

    嫁妆从南口嫁妆铺买了,衣服在南口买了布料在南口做了,眼看结婚的日子就到了,临河老太太心里琢磨起了给闺女“吃酒 ”的人。

    我二姨结婚时,她的叔叔、婶子和她的舅舅、舅母都去吃酒了,而我母亲结婚时,她叔叔、婶婶、舅舅、舅母都没有去,一是我姥姥根本没去通知人家,因为我二姥爷根本就反对这门子婚事,我姥姥知道,既使通知了人家,人家也不会去,谁愿意自己家的人给人家去做“小”呢?谁愿意自己家的人嫁给一个比自己还要大的姑爷呢,他们不愿意听人数落,遭人白眼,他们不愿意到十里地以外的地方丢人、现眼、遭磕碜。

    我姥姥只通知了我二姨我二姨夫,我的二姨夫是个哑吧,方方的脸膛,中等身材,长得很帅气,他生下本不是哑吧,到五岁时得了一场病,请了好多大夫,也治不好他的病,孩子在垂危之际,街上来了一个走街串户的郎中,郎中悠悠的吆唤着:“食疾奶疾、大肚子脾疾,俺都会治喽!”凡是有病的,都是乱投医啊,于是,把这走街串户的郎中就请了进来,他看了看孩子的病说:“这个病不难治,我只要给孩子扎一针,这孩子就会好,但他从此后,就会落下终生残疾,他就不会说话了,你们看,是瞧还是不瞧呢?是治还是不治呢?”家里人经过商量,不会说话,总比死了强,决定让这个朗中给治一治,郎中拿出三寸长银针照咽喉窝就是一针,结果是孩子的病好了,但是从此以后,大人再叫他,他就没反应了,他聋了,十聋九哑,他在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变成了聋子,从此他也就变成了哑吧。

    家里不愿这个哑吧孩子,稀里糊涂的活在这个世上,花钱让他上了聋哑学校,他写一手好书法,他擅长隶书,写字伴随了他一生,使他在烦燥的时候安静了下来,使他在极度的无聊中解脱出来,他虽是哑巴,但在他脸上显露出来的是知识份子的那种自尊、自信和清高,人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的弟弟因为有文化,被当时的政府,请去做了小官,解放后的境遇是非常不妙的,而他呢,虽有文化,但是哑吧,没人用他,解放后,到了城里政府为残疾人谋福利的玩具厂去上了班,维持家里的生活,到了文化大革命,被哄回老家永宁。又因为他是哑吧,乡亲们没有难为他,只是让他到地里干活罢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落实政策,他又回到了延庆县城住,后到八达岭写字,卖给国内外到这里旅游的人,在北京延庆地方志上,提到永宁兵甲胡同,这样说:“胡同西端南侧,有已故中国残疾人书法协会会员,延庆聋哑人著名书法家郭力昂旧居。”

    我二姨夫是个哑吧,如果他不说话,别人绝不会知道他

    是哑吧,我二姨不想让他说话,因为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男人是哑吧,自己脸上无光。

    但是他后来“吃酒”到靳工目家,看到什么都新鲜,不让他说话是不可能的,他要把他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他指了指靳工目又指了指自己,把自己左右手的大拇指放在一块儿,意思是说他和他是一样的人,又指了指四外的房子,然后,嘴、鼻子、眼睛,几乎挤到了一块,摇着头,摆着手,这样的动做做了多少次,当他似乎看到了别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最后他才住了手,满脸堆起了满意的微笑,他是在说什么呢?他是在说,他和靳工目是一样的人,同是刘家的姑爷,可是靳工目家的房子比他们家的房子可差远喽!

    二姨夫家的房子是中国明清时期传统的大户人家的房子,扁砖到顶,屋顶是合瓦,屋檐有猫头滴水,映壁磨砖对缝,雕花弄朵,屋子的抢檐砖上雕着福、禄、寿三星人,二姨夫家的房子,很多地方都有砖雕,从这些砖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