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昌平城奥秘与始末由来(第1/3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约定十五是开张的是日子,正月十五这天,来得最早的是吴掌柜,吴掌柜今天穿得特别光鲜,黑缎子棉袍,外罩一件兰闪缎面儿的白羊羔毛的皮坎肩,春夫呢的“毛窝”,头戴一顶水獭毛的帽子,吴掌柜年轻时本是个俊俏小伙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福了,四十岁发福的身体,更显仪表堂堂。

    吴掌柜进了永兴和粮栈大门,朝东家住的房子走去,还未进门高声叫道:“东家过年好啊?”小刘二先生听见,迎了出来说道:“掌柜过年好?掌柜过年好?”

    小刘二先生看看人都已到齐,把大家拢在一块开了一个全体员工会议。公布了今年的战略布署,这个战略部署,其实只有那四个干活的伙计和厨师不知道,其它的人在头年儿都已经知道了。

    出去开拓业务,要爬山涉水,两个东家年龄已大,体力不支,而掌柜的,是请人家来主持日常工作的,而四个伙计呢?也只能卖卖力气,那么这个开拓业务的任务,也就落在小小刘二先生和瞿家老二两少东家身上了。

    瞿家老二,前二年去过顺义,他自告奋勇去顺义,而小小刘二先生也只能去昌平了。

    去昌平,最近的道儿,是往南翻过四十里的大山到泰陵,到泰陵往南再走二十里就能到昌平。

    昌平县,在明清两朝,下辖顺义、怀柔、密云三县,昌平县在历史上,曾称谓“军都县”,曾有过一段时间军都、昌平二县并存,军都名字的来源,可能是由军都关(居庸关)或军都山而来。

    昌平的名字自汉即有之,属上谷郡所辖,县城旧址是现在的“东郭村”;军都县城址,在现今的“土城 ”,而后昌平、军都二县合并,昌平县废,只留下了军都县,到了南北朝的东魏天平年,因置东燕州平昌郡,复置昌平县并置万年县,昌平县址设于“土城”,遂,军都县址,从土城迁往昌平城东四十里的“军都屯”(军都村)。

    唐时把昌平县城迁往白浮图城(今旧县)

    元初,县址亦在白浮图城(旧县),元皇庆二年十月(1313年)迁徙于“辛店村 ”,过了不多年,又从辛店村迁回到白浮图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昌平县为每年恭迎皇上祭拜皇陵方便,把昌平县署迁至永安城内。

    自此,永安城,就成为了新的昌平县城,新县城有东,西,南三门,周长一千九百四十二丈九尺八寸,高二丈一尺。天顺三年,天寿山守备“廖镛”奏建谯楼于城中,万历元年,因陵卫陆续增多,于城南复筑一城连之,只有南门,东西南三面共八十四丈五尺,崇祯九年,兵部侍郎张元佑拆旧城南面砖石,随后新旧城合二为一,总周长一十里零二十四步。

    到了康熙十四年,康熙帝驾幸“小汤山”,驻跸昌平城,看到昌平城残破不全,问昌平城为何这样残破,州官回答:“皆因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与明军反复争夺才至于此。”康熙遂命,“重新修筑昌平城,城高长至三丈,池深八尺,宽三丈。

    昌平城在明代,城高二丈有余,清代康熙年才长到三丈,而永宁城在明代就有四丈高,这就说明了永宁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可昌平城虽然没有永宁城高,但它的面积要比永宁城大得多,为何如此?是由于明十三陵的十二个陵卫的办公地点在昌平城内。

    明十三陵,有十三个陵,为何在这里,只有十二个陵卫呢?因为十三陵中的思陵是末代皇帝崇祯的陵寝,李自成攻入北京,他和周皇后自尽后,李自成命人把他们用柳木棺材装敛送往昌平,昌平吏目“赵一桂”和众州民攒钱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送到十三陵的鹿马山的田妃墓,打开田妃墓,把田妃从椁中取出放在右边,把盛崇祯帝的棺材放在椁中,把周皇后放在左边,用土重新封埋这才有了思陵,明朝已灭,思陵不可能再有陵卫了。

    除了十二个皇陵卫的办公地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