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知州老爷得罪上司找路子逃离窘境(第1/4页)  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却说上次刘掌柜附在知州老爷耳边嘀咕了几句,你猜说的是啥?这刘掌柜说:“您要想脱离现在的困境离开这里,只能托人走门子了。”

    托人走门子,找小的不顶事,只能托那大脑袋瓜的,可托谁呢?

    知州老爷是书香门第,爷爷是进士出身,曾官至户部尚书,当了这么大的官儿,当初自然也有三亲的二厚的,祖上做过大官,子孙还有做大官的,只是梢门找梢门,栅栏门找栅栏门,什么级别的人交什么级别的朋友,知州老爷由于自己官运不佳,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州官,再不好意思和那些本来能说得上话儿的达官显贵们联系。

    刘掌柜上次的一句话给知州提了醒儿,人家为了升官发财,没门子还剜门子找眼睛哪,何况自己本来有门子,为什么不用用原来那些老门子,来改变一下自己目前这窘困的状况呢?

    知州老爷挖空心思,在他的脑海里,搜索着他想得起来的高朋贵友,功夫不负苦心人,他还真的想起来那么一位。

    这位是谁呢?

    这位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礼亲王”代善的八世孙——八世礼亲王。

    知州老爷的爷爷在世时曾和六世礼亲王交厚,知州小时曾和爷爷去过礼亲王府,当时八世礼亲王尚小,大人在室内说话,那时,尚是小孩子的知州老爷和那老礼亲王的孙子在院子里玩耍。后来老礼亲王和他的儿子相继过世。老礼亲王的孙子世袭了礼亲王,知州因自己的级别和礼亲王相差甚远,自觉寒酸再没有走动。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现在去拜访礼亲王,不知礼亲王是否认也不认这个想当初的朋友,不管是认也好不认也好,因情况紧急,硬着头皮闯一闯吧。

    既然是拜访老朋友,还要托人办事,就应该拿点礼物,送什么?应该送人家打心里喜欢的,听说这位小礼亲王对名人书面“奇好”可这上档次的,能惊得动这么大“爵位”的“书画”上哪儿去找呢?

    知州老爷想起了刘掌柜得的那幅唐伯虎的“葑田行犊图”。

    知州老爷对刘掌柜说:“万望你能把那幅画转让给我,我也不白拿你的,祖上留下五百亩田产,我以五十亩田地换你那幅画,不知兄弟意下如何?”

    刘掌柜听知州老爷说的一席话,脸腾的一下涨得通红,说道:“您这不是在骂我吗?我的东西和您的东西有什么两样?您要有用,您就拿去!还说什么钱财不钱财!”

    知州老爷又道:“祖上留下五百亩田产,由于自己是一线单传,又由于自己本份,到我手里并没少半亩,自己虽然娶了几房太太,但只生有一个宝贝女儿和一个儿子,要那么多田产有何用处,有钱花在刀刃上,我用五十亩地,假如能换得个合家平安,祖上在天之灵也不会责怪于我,地如果你不收,这‘画’我也只能到别家去找。”

    刘掌柜看知州老爷把话说到这份上,他再说旁的,自觉没意思。言道:“画我给您拿来,地我先给您种着,别的咱就什么也不说了。”

    知州老爷言:“这样好!这样好!这样最好!”

    刘掌柜没有怠慢,第二天送来古画,州官拿出了五十亩地契,送予刘掌柜。

    知州老爷拿了古画,又拿了些土特产品,就跨上了奔北京的大路,延庆到北京,一百五十多里的路程,由于有四十里的山路又为的是私事,没有坐轿,知州骑了一匹马,带了两个跟班的仆人,到了昌平州,歇了一宿,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奔北京而去。

    昌平到德胜门六十多里,到德胜门外找店住下。

    知州老爷小时虽然去过礼王府,但那总是小时候,大人带他到哪儿,他就去哪儿,不用他记“道儿”,这么多年了,因为再没有去过,早已忘掉了,他叫仆人把店家找来打听礼王府详细地址。

    礼王府,在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