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太和书院(第1/2页)  穿越在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个多月后,赵毅和张喻来到了杭州城。

    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时正是初夏,暑气才升,但杭州城依然是热闹非凡。

    二人并不是来游杭州城的,而是要去太和书院读书的。

    赵毅打发了一路陪他前来的车夫回家去,和张喻一起去了城外的凤凰山万松岭。

    怎么?听着像西游记里面妖怪的山头儿吗?其实并不是,这正是太和书院的所在地。

    太和书院,始建于唐,初名报恩寺。

    没错,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知的,后世杭州有名的那个万松书院。

    书院位于西湖北边的凤凰山万松岭上,山上依稀能看见西湖,雷峰塔等。

    西湖照塔,风景宜人,还有漫山遍野的松林,各种松树都有。

    万松岭古道的历史,也比西湖上许多穿越山林的通道,如慈云岭c大麦岭c栖霞岭等等都要早,而与北山的九里云松遥相呼应。

    二人顺着古道拾级而上,走到山腰一处凉亭处歇息时,赵毅不禁被凤凰山美景折服,对张喻说道:

    “张兄,想不到书院竟然建在如此风景秀丽的山上,从此看去,万顷松涛,真是蔚为壮观呀”

    “是啊,你等再过个把月,暑气渐盛。那时我们书院,山风吹来,凉风习习,让人感觉甚是爽快”

    这时,刚好一阵山微吹来,带走了赵毅爬山出的一身臭汗,让他顿时感觉神清气爽,张口说道:

    “八蟠西岭路迢迢,行尽松岗暑气消。只要风来山便响,方知不是海门潮。”

    张喻愣了一下,接着大声说道:“好,好诗!想不到贤弟你还能作得如此好诗,真是让为兄我既羡慕又惭愧啊,真是痴长了这许多岁月”

    “啊!张兄,过誉了,过誉了,惭愧,惭愧至极啊”

    他怎么能不惭愧?他这是抄袭的!

    “哪里,贤弟你这首诗大气磅礴又不失雅韵。刚来此处你就能作出这样的诗,竟比我在这山上待了一年的人写的还好,当真是让为兄我汗颜啊,应该惭愧的是我才是啊。

    八蟠西岭路迢迢,

    行尽松岗暑气消。

    只要风来山便响,

    方知不是海门潮。

    妙,妙,妙。当真是一首好诗,读起来越发觉得好了”

    “呃!呵呵呵呵”

    赵毅没法反驳,又不能说自己这诗是抄的,此刻他只能是笑笑不说话。

    二人歇息片刻又继续上山,不一会就来到了书院门前。

    赵毅抬头观看,见书院大门上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太和书院

    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只觉,仓劲挺拔,神采飞扬,气势扑面而来,有如和书院山门前的松涛呼应一般。

    待进得山门,赵毅再看:

    门后左侧有一块石碑,上面亦书:‘太和书院’四个大字,赵毅走近,又看反面也有四个大字,却是:德侔天地。

    大气,当真是大气磅礴。

    书院整体建筑布局沿用了现下流行的官学“左庙右学”的形制。

    左边近山处是孔子殿。

    孔子殿是原唐朝报恩寺建筑,三开间,后经修葺焕然一新,是书院的祭祀场所。

    殿前有颜乐亭,高处建留月台c掬湖台。

    孔子殿右边,前有万松门,后有明道堂。

    明道堂为五开间,宽绰宏敞,是先生们“讲明经义”的地方,也就是课堂。

    西廊两侧各有斋室五间,是师生们自习之所。

    张喻带领着赵毅,来到书院后面的一个小院子之中,对着堂屋躬身行礼,喊道:

    “山长,学生张喻前来销假”

    这时只听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