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 蓝桥春柳重生日 钱塘夏雷魂飞时(第1/4页)  废柴公子闯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台从掩映,郅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一只毛驴载着一个书生,迤逦从河对岸走过来。只见书生口中吟咏着这首李商隐的唐诗,若有所思。书生此番乃外出游历,以期胸中有丘壑,领悟圣贤书。此时乃明正统四年,社会呈现出一派盛世局面。很多读书人热衷科举,不愿仅仅闭门读书,多交游外地,增长见识。

    此时书生口中念着“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心中默想,什么时候才能再和她见面,也许再见面时,她已经是有夫之妇了,忖到这里,一些伤感涌上心头。

    细细瞧去,这书生乃十岁年纪,留有髯须,头上裹一青巾,相貌端的周正。不觉间,书生已行至一块河石上,抬头一望,前面有一个古桥,桥边有块断裂的石碑,上书“蓝桥”。原来已行至陕西蓝田县西南地界。此间流水匆匆,灿灿花草,罗生桥边。远望云林,视野极阔,林间鸟语喜人,再加上时至暮春,万物阳气升华,书生不禁为之精神大振纵声长啸,高声诵道“南风吹其心,遥遥为谁吐”,心下一扫忧愁,想到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声喊道“柴宝臣,当自强,不要为小儿女事凄凄惶惶”

    原来,这书生名叫柴宝臣,表字蒙正,是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人氏。父母早亡,家境贫困,但借书满架,非常刻苦,博学多才,早在十六岁时就参加院试获得秀才功名,被西安府典史魏庠聘为家教,魏庠家有一女,名唤魏苏,这柴宝臣专司教授魏苏一些粗浅科目。说来有趣,在明朝,尽管仍然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可这魏庠却作着别的打算。魏庠年届不惑,在典史的位置上一干就是二十年。因自己学识浅薄,从父亲手中继承这么一个官位,可怎么也难升上去。于是,主意便落在了女儿身上。女儿魏苏已是豆蔻年华,身段苗条,天姿灵秀,模样可称如风拂玉树,雪裹琼苞,如梨花初绽,分外惹人怜惜。魏庠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女儿,心里寻思为她找一个身居高位的上官,也好为自己仕途高升借一助力。

    柴宝臣倒也学识渊博,为了这份糊口的活计尽心竭力,可是他太用心了,时日一长,让待字闺中的魏苏仰慕不已。魏苏平素居于内院,很少见到男子,学习时尽管有丫鬟在一旁伺候,但也阻挡不了韶华之年的少女思春。这魏苏常常拿柴宝臣与自己的父亲比较,无论长相还是学识,柴宝臣都无比优秀。久而久之,魏苏心下满是幻想和喜欢。有一日,趁着丫鬟去内院庭中打水的空隙,魏苏对柴宝臣吟了一首诗,是李商隐的无题,并询问其中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作何理解。问罢,双颊绯红,低头不语。这柴宝臣满腹诗书,怎会不解可不就是“相爱之人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感情如若不成,两人便会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意思嘛。

    这魏苏还真是少女思春,非常大胆,竟然对教书先生施以这种暗示。说来也巧,柴宝臣也因与魏苏相处日久,而魏苏又极为聪明,不让须眉,渐渐生出一种爱意,但是柴宝臣极力克制自己,他明白当务之急便是老老实实教书,攒足银钱,也好刻苦攻读,参加乡试,仕途上有出路才行。而魏庠魏大人又是这般看重自己,所以千万不能做出有违君子之道的事来,让人耻笑是小,被县官大人格了秀才的功名,那就万劫不复了。

    柴宝臣此时心下如波涛翻滚,极难平静。长出一口气,叹道“小子贫寒,难当小姐厚意,小姐情思还是速速作罢的好。”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丫鬟恰好打水回来,听到了柴宝臣最后说的话,手中水盆一抖,“咣当”一声掉在地上,水花四溅。这丫鬟奔到庭院中便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小姐要遭了小姐要遭了”丫鬟也未经人事,只记得老爷嘱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