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9、各方赞美(第1/3页)  开元风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不过此时虽然众人略有sā一动,但大都还沉浸在对这首《红牡丹》双重意境的品鉴之中,一时间都没有在意开始时包融的失态,这越品味却越觉得王维的这首诗极其jg妙!尤其是契合此时的场景,众人一边品味全诗,一边看着舞台上的红牡丹,还有人的目光则投向阁楼外的牡丹花丛,只觉得那种心中的触动无法言述。

    且来从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前两句,首句“绿艳闲且静”,写牡丹枝叶的情状。浓绿的叶子,文雅而端丽;绿艳的叶子中,盛开着一朵红艳的牡丹;次句“红衣浅复深”,红中见绿,在绿艳的底sè中有了艳红的花sè;在红中又分层次,使sè调有着一种和谐之美。

    而此时再看这位名伎红牡丹,她身外披着的绿sè纱衣,做工jg致,上面有美丽的图案,遮着她那皓腕若隐若现,当真是让人觉得惊艳,而红牡丹的从出现开始就表现得极其娴静,让人心动,完全契合这首句“绿艳闲且静”,至于第二句“红衣浅复深”,则指的是红牡丹绿sè纱衣下的层次分明的红sè襦裙,由浅入深,却也极其应景。

    可以说,这开头两句,就道尽了唐朝国花红牡丹与台上名伎红牡丹的特点,其妙处便在它的一语双关,让人拍案叫绝。

    而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却是后面两句,表面上可以这么看:诗人赏着红牡丹,不知怎么了,映入眼帘的不是红艳可爱c充满生机的牡丹形象,看着看着,竟生出另一种情状:牡丹花盛开了,但它心事重重,忧伤满怀;见状,不禁要问chun光,你可深知牡丹花儿的心思,牡丹花儿的忧伤吗?“chunsè岂知心”是诗人巧妙的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同情与爱怜。

    从深层次来看,“花心愁yu断”,便点出了女孩红牡丹的闲愁,而“chunsè岂知心”,则显得有些嘲讽,因为“chunsè”无疑便暗喻此时在场的所有文人,毕竟像红牡丹这样的名伎,也是逐水草而生,唯有文人们的追捧,才能让红牡丹更加有名气。

    但这乍一听是有嘲讽之意,但细细品味,却又会让文人们觉得颇有优越感,毕竟这可称为花中王者的红牡丹,也需要chun天的阳光照耀,便如同花魁红牡丹也需文人的追捧一般,这便让某些文人自我感觉极其良好。

    再细细一品,便能察觉到王维本人是何等的心思细腻,如此匠心独运,让不少文坛大佬都连连赞叹,难以释怀。

    总的来说,王维这样一首诗,粗粗一看,肯定无法咀嚼出这样的妙处,若是流传到后世,考据党不知道历史上有这样一场宴会的话,那对其的解读,肯定流于表面,甚至还会联系诗人的生平,说是红牡丹暗喻诗人自己,而“chunsè岂知心”则是被认为诗人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却不知这红牡丹的最妙之处,便在于一语双关。

    而王维的诗在匠心独运的同时,韦陟的楷书无疑也极其出sè,他是挥洒自如,一气呵成,极美的字中蕴含着他的高贵冷艳,倒也契合那红牡丹的地位,后面两句,韦陟更是体会到了王维的匠心独到之处,写出来却在高贵冷艳之余,有一丝温婉闲愁,让在场的一些同样工于书法的文人,见猎心喜。

    其中便有那崔宗之,他原本表面上谦让了一番,却只是为了不让王维为难而已,若韦陟写出来的书法入不得他眼的话,那他以后绝对要找回场子,但此时他这样的心思却消散的一干二净,反而觉得这韦陟有傲气的资本,能与这样的世家公子结交一番,却也是趣事。

    此时众人还沉浸在整首诗的jg妙之中,一时间全场依然显得比较安静,但谁都没有想到,会是这个人首先打破这样安静的氛围。

    此人却是吴道子,只见他那因为出身贫困吃了好多苦c苦尽甘来而略显苍老的脸颊上带着极其激动的神情,仿佛灵感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