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修德明道论(第1/3页)  与美女蛇一起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道的体性特征是虚无c自然c纯粹c朴素c简单c平易c清静c无为c柔弱c不争等十种特点。这些体性特征,从人身上体现出来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和伦理化,道体现于人谓之德。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c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c含蓄的,不显山不露水,是无意的流露。道是什么特征,上德就是什么特征。

    上德无心为德,下德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则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正如圣祖所云,所谓德,应当是唯道是从。没有体悟到道的真境,没有得道,失道而后德,才需要人们重德c修德c守德。失德而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人们没有得道,没有悟到道,才必须讲究德心c德性c德行的修持。修德万日,就是为了悟到道c得道。有了道,德不德已不用考虑了,因为心身合乎于大道,万事皆合乎自然,德化其中,不德而德,不需执德,是为上德c真德。还没有得道,那就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德修德c守德,直至得道。如果你连德也缺乏,那就要重视和修持仁c义c礼。道c德c仁c义c礼五者是修真者必须达到的修为。其最终目标是道,它是总纲,失德c缺德c无德者将永远也达不到道的境界。德性c德心c德行缺乏者,则必须从礼c义c仁修持起,一步一个脚印,达到全德c有德c守德的状态,继而才能进入道之门。

    圣祖《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基石和总纲。但是,其理最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即“道”和“德”。而最后高度概括,只有一个字“道”。千日修炼,一日大彻大悟,这个大彻大悟就在于悟到道,并且得到道。在此境界,则一切繁文缛节都抛弃得干干净净,一切都透透彻彻,简洁明了。宇宙万物都是道之所生,道包容一切,得道则掌握了万物的实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之分合c繁衍,万象之变化,都是道的运行变化。人天相合,天之道即人之道,天下万物皆是道的体现。得道则阴阳在乎手,变化由乎心。

    明道c得道之唯一途径,乃是明德c重德c修德c守德。何谓明德,明德就是要明白德的含意,德与道的内在联系,德与炼功的关系。不明此三者,则不能重视德性c德心c德行的修持。不重德,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修德。不修德,也就无所谓守德。不明德c重德c修德c守德,则将终生只在炼气的境界,无法进入道门,无法进入气功之“功”的境界。

    德的含意是什么?德就是真善,仅从字上解析,德乃众人应该一心做到,或解为一心为众人做到。十种善行,坚持四项行为准则。此十善,乃十心,就是忠孝心c好善心c慈悲心c平等心c博爱心c教化心c忠恕心c和蔼心c忍耐心c勇猛心。有此十心待人处世,则十善备矣。四项行为准则就是非礼勿言c非礼勿听c非礼勿动c非礼勿行。有此十心四礼,而且修持不辍,则德可全,德全且备则心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大道可至矣。

    忠孝心者,忠孝乃人立身处世之大节,万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