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庞家媳妇上(第2/3页)  那些年,那些离婚的人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能给面子吃饭,我得表现出猛烈高兴。其实我料到了,她必然有下文。

    果然就是有官司,从元旦到忙到节,因为问题复杂,我和她数次见面,和高中很不一样,她除了面相高冷,话倒是很多,跟我说了不少他们家族内部的事,基本都是“耳目一新”。

    君宁父母生了她和妹妹,父亲和另外两个女人有分别生了子女,这些孩子还有其他叔伯家里同类子女,小时候都在“君家大院”,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据说这种情况在一些传统家族企业还是客观存在的,君宁的父母门当户对,母亲是大家闺秀,具有一切美德,君家家主对娶进门的儿媳要求很高,必须接受,用心教导私生子女,每一个君家后辈,同样肩负家族责任,男子需要独撑一面,女子用于联姻。

    君宁的弟弟生母异常漂亮,父亲对那个女人过于偏爱,挪用家族财产为其购房,甚至偷了家传珠宝讨好美人儿,导致君家家主对其彻底失望,转而用心培养娣长孙女,早早立下遗嘱,君家家族产业在全部交由君宁继承。君宁父亲等于被架空,全部怨恨转移给女儿。

    君家家主过世,君宁才十六岁,当然无力阻挠家族内乱,爷爷的遗嘱形同虚设。不过君家最大的祖宅早就明确归君宁,这才算最有价值的保护。

    君宁的母亲没有生儿子自觉惭愧,作为“豪门正室”,视私生子如己出。君宁满十八岁,按照遗嘱继承祖宅,君母力劝女儿把房产家业交给父亲,理由是女子总归要嫁人,娘家的财产当然要交给父亲,将来由弟弟继承。

    这样的雷论听来极为可笑,不过当年十八岁的君宁为了维护爷爷的意志,跟自己父母斗,其中艰辛绝非叛逆子女之于父母那么简单。

    作为最受重视的长孙女,君宁从小就接受“家主”文化教育,言行气场甚至和时代不符,君家族谱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除了文革前后二十年,君家一直是行业排头。

    君宁只有可靠的“手下”,没有朋友,我帮她打官司,她照价付费,至于开口豪迈,用人大手笔,那个只能听听,她毕竟是生意人。

    君宁在挖墙脚时会出巧力,声势夺人,仔细算下来,真要跟她签约,等于做了半个奴仆还没有等价身钱。她会说,会演,善用心计,一直官司缠身,却四处开花,在我看来比之斌子父母,人品诚信相差太远。

    君宁用心培养的是堂妹君安,父母和弟弟、妹妹被她严格管控,因为她母亲曾多次要求把她公司交给弟弟,另外分两家店铺给她的亲妹妹。

    她的父亲在女儿呼风唤雨后,已经颓了,带着两个小老婆住在香港,这笔钱君宁的企业承担,这也是家族规矩,父母和弟弟、妹妹仍生活在杭州,也是靠公司拨款,都在用奢侈品,君宁很喜欢换包,随身都是大牌限量版,每次不一样。

    “我们君家,从不用品质不好的东西。”

    我用力想,却也想不起来高中时她背什么样的书包,好像也就是书包。

    我一直知道她是“已婚”,不过具体不详,后来她自己说,夫家是庞家,做陶瓷生意,几乎包揽东南亚市场。

    她和丈夫并不生活在一起,他们各自有庞大的产业,他们只是联姻,她还没时间生儿育女,那边也有别的女人生的孩子,以后会交给她“管理”。

    “我才28,这样的情节,很难想象?”她说话的语气半是嘲讽,半是挑衅,不过一转眼面对更具权势的阶层,她会温婉、高贵、艳丽,一如那些电视剧里的女一号。

    我的好脾气和比较不会拒绝让她“另眼相看”,五月的某天,她让我换一身礼服,庞家老太太七十大寿,她需要我随同。

    出于好奇我答应了,提前一小时请假回家换衣服,整理发型,七点钟和她去了某酒店,包了二楼餐厅,场面还可以,当中坐着穿中式绣金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