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六章惊变(第2/3页)  迫降在明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熟视无睹,作为当事人的他事后必然被追究,可袁大人虽然扣押了沈嘉,却也没有下文,这分明是将沈嘉的评议留给下一任经略,所以目前沈嘉不会有性命危险,我们暂且等等。”

    温晴带着忧虑回到家中,与众女一番解释。家里一片愁云,温晴干脆发动全家,组织民夫收割庄家。玉米,春小麦,土豆都已成熟,所有人都将心思放在地里。贵叔组织大量人手收割,惹了一帮农民前来观摩。玉米是个新奇的东西,很多人都想看看玉米的收成如何。

    到了地里,大量玉米棒子像小山一样堆积在田间地头,惹的一帮百姓啧啧惊叹。有脸皮厚的信手撕开外壳,小心翼翼的掐了掐玉米粒,连连惊叹。一些好事者发现田里的麦穗,两眼开始放光。两天后,抚顺城内开始流传着一个传闻,说是沈守备带来的种子是海外仙种,麦穗饱满,亩产惊人,还有玉米,土豆等新物种。

    沈嘉数百亩田间尽是看热闹的,其中不乏帮忙称重的。几日后,从京城匆匆赶来的原礼部尚书徐光启,亲自下入田间挨个探访。走完一圈,徐光启难掩激动,一连说了数声“好”。徐光启当即上书京城,请求官府采买,造福万民。一时间抚顺城内群情激昂,纷纷要求沈嘉贡献良种,造福百姓。

    羁押在抚顺的沈嘉,对抚顺群情颇为不爽,这不是道德绑架么。凭什么我辛辛苦苦出耕种得来的收获,要白白送给各位?沈嘉传话给贵叔,除了留足明年的种子,其余的十斤粮食换一斤种子,爱换不换。

    名人效应引发的广告效应果然不错。十几日后,京城来了不少客商,纷纷求见沈嘉,希望采购或者换购良种。不过当客商们抵达抚顺后,很快发现抚顺情况异常微妙。

    辽东胜利的消息半月前传至京城,皇帝朱由校为此还沐浴斋戒,祭祀太庙。巨大胜利的背后,譬如像袁应泰偏执引发兵败抚顺之事,也被人挖了出来。袁应泰扛不住京中压力,终于打算卸职回京。以三党为首的倒袁派,历数袁应泰在辽东军略上的错误,一时间朝堂为之语塞。很快楚党提请起复熊廷弼,获得齐党,浙党一致支持,连东林党内一些人都对熊廷弼抱有期望。

    形势急转直下,东林党人只好推荐王化贞担任辽东巡抚。天启皇帝朱由校开始还不同意,他觉得王化贞这个人名声不响,担任辽东巡抚会比较弱势。但翻阅王化贞背景后,朱由校发现此人竟然是叶向高的弟子。朱由校微微一笑,随即同意。在这一波朝堂风云突变中,东林党以兵部尚书王象乾年老目瞆,由张鹤鸣取代王象乾的兵部尚书位置。

    与朝堂人事变动中获得巨大利益不同的是,东林党被牵扯到浙江科举舞弊案,弄得名声扫地。天启元年辛酉科乡试,东林党清流才子钱谦益出任浙江主考官。考生田千秋在考卷中暗藏“一朝平步上青天”七字作为关节,通过行贿作弊考中举人。随后被人披露,引起朝堂一片哗然。江南科举兴盛,此事非同小可,内阁迅速组织调查真相。最后,革除田千秋举人称号,发配充军,而负责人钱谦益也因失察受罢官处分。

    就在科举舞弊案发酵之际,九月二十九日,永宁宣抚使奢崇明造反,其率领贼军杀死巡抚徐可求,占据重庆,并分兵攻陷合江、纳溪、泸州。消息传至京城,朝堂众臣为之惊愕万分。半月后,兵部急令,命四川总兵童仲揆率军回师,剿灭叛匪。童仲揆接到兵部命令,随即整军出发。而浙江总兵陈策则率领浙兵进入铁岭,弥补明军防守漏洞。

    一个多月后,就在朝堂吵闹声就要缓和之际,突然有人翻出抚顺守备沈嘉无视将令,擅自出兵科尔沁的消息。与此同时,科尔沁蒙古断事官布和,也被押送至京城。大明朝堂对此议论纷纷,很快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其中一派主张严厉惩罚沈嘉目无军令,擅自出兵,不尊上官的行为,另外一派则替沈嘉叫屈,他们认为正是辽东明军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