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建安文学(第1/4页)  曹门三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建安文学,一般是指汉末建安到曹魏黄初c太和(公元196年——公元232年)之间的文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的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一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一片光辉灿烂的景象,不但俊才云蒸,作家辈出,诸如“三曹”(曹操c曹丕c曹植)c“七子”(孔融c王粲c阮瑀c陈琳c应玚c徐干c刘桢)和蔡琰等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而且各种文体,诗歌c散文c辞赋c理论批评等,特别是五言体诗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当时作家们创作态度的变化,使建安文学出现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就是历来为文学史家c文学批评家所推崇的“建安风骨”。所谓“风骨”,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黄侃把风骨的意义概括为“风即文意,骨既文辞”(《文心雕龙·札记》)。按照这些说法,“风”是指作品具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感情,“骨”是指作品刚健质朴的语言风格。“风骨”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以刚健质朴的语言表达充实的现实内容,才是具有风骨的作品。建安文学就是以它的“风骨”著称于文学史,建安风骨的形成,是建安文学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实质所在。

    建安文人生活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年代,有的更是战争的直接参加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切身的感受。有的自己也在战争中经历了困苦流离的生活,对民生疾苦有较深切的理解和体会。因此,记述时事,描写乱离,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也就在他们的笔下涌现出来。建安文学的开拓者曹操,在他所写的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情况的,最突出的有《薤露行》和《蒿里行》两首。前者写董卓作乱京师的事件,后者实录了讨伐董卓的各地军阀互相残杀及其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情景:“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诗的前半部分记述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军阀之间的斗争,以至发展到自相戕杀的局面。后面六句,写出了这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残酷景象,真实感人。“生乎乱,长于军”的曹植,对乱离的现实接触较多。他二十岁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写出了《送应氏》二首,其第一首反映了董卓乱后二十年洛阳仍然存在的严重的残破景象:“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者,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作者以沉痛的心情,描绘了一幅洛阳“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记》五十一,献帝初平元年),成为一片焦土的图景。在曹植后期,遭到曹丕c曹睿的迫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很痛苦,他从自身的不幸中,更体察到民间的疾苦,写出了《泰山梁甫行》和《门有万里客行》等诗篇,更深刻地直接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前者写道:“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野草。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活生生地写出了当时滨海地区人民的贫困生活。再如曹丕的作品中,直接反映现实的不多见,但在他的《上留田行》c《艳歌何尝行》等几首诗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当时乱离年代的社会现象,比如贫富悬殊等。号称“七子之冠冕”的王粲,长期过着流离生活,对战争的残酷和由此而造成的人民的苦难生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