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七章 读书不是这么读的(第3/4页)  官路驰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果能够看到,那也是偷窥来的,富贵人家的兄弟们有太多的花花公子,给了女子更多的不安全感,所以从这些女子的内心来说,她们极愿意嫁给穷书生,(当然范进那样的穷书生除外),但是,“门当户对”反映出古代男婚女嫁讲究的是门户相当,朱门与朱门联姻,柴扉与柴扉结亲,婚姻是以钱财c权势c功名c门第为前提条件的,例如《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在拒绝张生对崔莺莺的追求时提出的理由就是“崔相国府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映出古代的婚嫁男女双方很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必须由父母做主,媒人牵线,否则就是“私定终身”,“离经叛道”,结果往往是被棒打鸳鸯散,伯劳东去燕西飞;更有荒唐的是被“指腹为婚”,现在我们听来觉得这种事的发生荒唐可笑至极,但这个成语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被“指腹为婚”者的悲苦血泪人生,未出娘胎即被指定婚嫁对象,无论女方是傻是痴,无论男方是盗是匪,必须结为夫妻,不得违抗婚约。

    没见过男人的女子,对男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就不足为奇了。”

    这虽然是长篇大论,不过,因为陈步云的音色不错,再加上姿态也很好,说起来,倒也不觉得让人不悦,除了陈伟之外,人人都竖起了耳朵听,而曾若琳的眼中明显也多了一些什么。

    白悦苒更是高兴,笑呵呵的对陈步云说道:“陈大哥,你快说,快说,既然有首先,那么也就有其他的原因的!”看这个架势,就差没有上前拉住陈步云的手央求了,陈步云见状,微微一笑,心道,没有想到如画美人还是一个喜好读书的姑娘,这真是不错啊。

    于是,陈步云便就越发的有兴致了起来,开口讲道:“第二点原因嘛,那就是爱情固有的浪漫魔力,偶然性促成了“一见钟情”的机缘。从爱情诞生的那天起,对年轻的男女就充满了魔力,“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古代少女爱情之梦,更加的诡异莫测,宋词元曲中女子的进攻,往往如愿以偿,差不多是百发百中。当然这些能够进入宋词元曲的女子也决不是一般的女子,往往知书达理c机智过人且花容月貌。于是,按照这些词家曲家的安排,墙头马上所演出的那一出出爱情喜剧,即使中间有些波折,最后的结果都是欢天喜地c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样的场景让很多文人墨客羡慕不已,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福建才子柳永在《少年游》中表现的是与一位歌女的交往,“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酒容红嫩,歌喉清丽,百媚坐中生。墙头马上初相见,不准拟c凭多情。昨夜杯阑,洞房深处,特地快逢迎。”少年男女交往的起始就是“墙头马上”。

    为什么人们对墙头马上这般情有独钟呢?应该是它的场景很是浪漫。一个足不出户的女子与浪迹天涯的男子之间是不会产生故事的,但设定了这样的场景后,就使故事有了合理性。女子在墙头可以大胆地展示和表达自己,遇见可心的人,那女儿墙最终不过是限制女儿们的一道护栏,一旦出嫁则如鸟出笼。

    春秋宋玉有名篇《登徒子好色赋》,就有女子登墙窥人之说。到了宋朝,秦观的《南乡子》直接透露了宋词元曲和这个故事的联系:“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在秦观看来,词中的女子就是宋版的东家之子。宋词元曲的“墙头马上”,很自然让人想到了相关的人与事,诗与文,羡煞今人。

    更多的“一见钟情”是偶然的机缘,《唐诗纪事》载崔护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