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g去欧洲的这几天,暂停的只是他自己,拍摄其实一点也没受到影响,这一段完全是陈明扮演的刘邦的天下。
全个天下都已经风起云涌的时候,始作俑者汉王刘邦却按兵不动是什么道理呢?他没有统兵之帅。刘邦的手下当中,要论政治能力萧何是当仁不让的,智谋有张良,武将有樊哙等人,但是统兵的大帅却没有合适人选,按照张良的意见,在没有跟项羽相提并论的大帅出现的时候,还是不要轻易动手,至于说挑起的天下大乱,那就是为了消耗项羽的。
为什么说刘邦有真龙之相呢,就是他缺什么的时候就会碰到什么。正在他踟蹰之际,从项羽身边的探子那里得到了韩信逃离的消息。陈平对韩信可是非常了解,他们两个人都是被范增看得上的人才啊,彼此之间怎么可能不打听一下对方的能力呢?
于是陈平立刻向刘邦举荐韩信,不过刘邦与项羽一样,对韩信这个胯夫不感兴趣,这也很正常,要知道刘邦可是见过项羽打仗的,万军如同臂指的场景他可是很了解的,那么一个胯夫有什么资格跟这样的人比拼统兵呢?
陈平没有放弃,立刻给在外寻求帅才的张良写了封信,让他将韩信推荐过来。张良找到韩信后,知道他确实是不世的帅才,于是根本直接让他带着自己的荐书前往汉中。
韩信此人虽然极具才华,但也因为胯夫这个名号困扰了多年,在项羽那里受到冷遇后,是希望凭借着真才实学赢得明主的,是以他到达汉中后并没有出示张良的荐书。刘邦见到这个胯夫果然不喜,只是安排他当了管粮官。
韩信趁着这个机会将粮仓管得井井有条,令主管萧何也大感满意,当他向刘邦推荐的时候,刘邦却没有马上应承下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又认为刘邦也是识人不明之人,于是找个空子又走了。原本,一两个像韩信这样的官员走了,刘邦根本不会放到眼里,乱世嘛,君主又不止一个,走了也就走了,不过,继而他听说萧何也走了,就不安了,那可是他最重要的臣子和朋友啊。
萧何明显不是弃刘邦而去,他是追韩信去了,这样的人才他不能不留住,这就有了萧何千里追韩信的佳话。当萧何追上韩信的时候,韩信知道自己已经被萧何认可了,于是拿出了张良的荐书。就这样得到汉王三大臣同时举荐的韩信成为了汉军的统帅。
其实,这段时间并不算短,也正是让其他诸侯国非常痛苦的时间,项羽和他的楚军将各个诸侯国打得狼狈不堪,他们纷纷向汉中派来了使节,希望刘邦可以出兵。没受到损失的汉军不但是重要的兵力来源,而且作为原来楚怀王的手下,刘邦出兵可以分薄项羽在楚军中的声望。
之前刘邦一直拒绝出兵,原因无非是几点:无帅又没有出去的关口,可在韩信来到后,这种口吻开始松动。
刘邦出兵必然要面临着三秦的章邯等降将组成的军事集团,这些故秦降将虽然无法聚集起很大的实力,但是自身为其他诸侯所不容,只能站在项羽一边。而且他们掌握着刘邦的几条出汉中的要道,不拔除这几个关口,刘邦如何出关?
这个时候韩信这个兵家开始起作用了,他故意对外放出风声,汉王要修建到三秦去的栈道,弄得章邯非常紧张,虽然没有宣战,他也担心啊,于是将重兵调去防御栈道,同时认为修理栈道需时很长,就没在其他地方多加防备。不想,从来没有行使过指挥之权的韩信却利用了这个假象在陈仓渡河,将章邯消灭了。
要知道章邯虽然败于项羽之手,可是他却是秦末最厉害的将领之一,竟然被韩信一战击破实在是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之外。不过,为了不让诸侯显得太过无能,又不打算将最后的兵权交由韩信。大家将这个功绩归到了刘邦身上,是刘邦率领大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于是,大功臣韩信在此战之后竟然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