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95章:吴王宫(第1/2页)  魂断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天清晨,金陵的天空飘起了丝丝细雨,久受酷暑之苦的金陵城终于迎来了一丝清凉。昨日,建文帝已经昭告天下命耿炳文为破努大将军,如今长兴候出兵在即,尽快如此,但金陵城三十年未闻兵事的金陵城的市民们仍是惊恐未定。眼下虽已近黄昏,且天气清爽,城中街市却仍难见得几个人影。

    街上虽是冷清,金陵城内吴王的宫殿内却热闹异常。建文帝正大召文武官员,准备去往吴王宫殿祭拜太祖朱元璋。

    吴王宫殿位于应天府外,当年已是吴王的朱元璋开始拓建应天城,并营建吴王宫殿。第二年九月,全部工程宣布完工,朱元璋称帝后,就决定将吴王宫作为皇宫。洪武八年九月,也就在朱元璋罢建中都五个月后,他宣布改建南京大内宫殿,并为他的子孙规定了皇宫的建筑装修标准:“朕今所作,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还明确要求“吾后世子孙,守以为法”。洪武十年十月,大内宫殿改建完毕,“制度皆如旧,而稍加增益,规模益闳壮矣。”洪武十一年的正月,朱元璋改南京为京师。南京也成为明初三都的第二都。朱元璋感到应天虽是六朝古都,毕竟年代久远,建筑破败,与他的气派不能相称。他选南京东隅来建新宫,此处有三山,有燕雀湖,占了南京很大面积。朱元璋决定削平三山,去填燕雀湖,作为地基。

    计划中新宫的主体为三大正殿为奉天殿c华盖殿c谨身殿,是皇帝处理公务的地方。正殿之后设置乾清宫和坤宁宫,是皇上和家人居住场所。围绕皇宫的有道城墙,墙内称为宫城,即紫禁城。紫禁城外建五门:洪武门c承天门c瑞门c午门c奉天门。五门之外再建一道城墙,围着宫城和五门,城墙之内称为皇城,这样皇宫便有两道城墙的严密保护。

    就在吴王宫殿外,一干文成拥戴朱元璋称皇帝了。至正二十七年七月,吴左相国李善长领衔上书劝朱元璋即皇帝位。

    朱元璋道:“孤曾笑陈友谅初得一隅之地,妄自尊大,以至覆灭,孤岂能蹈其复辙!若天命在孤,早晚有时,不必着急。”

    李善长聪明绝顶,自是知晓这是朱元璋的推脱之词,当下也不点破,过了十余天,再次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朱元璋假意道:“中原未平,军旅未息,孤意待天下大定后再议,而卿等屡请不已,此等大事,当斟酌礼仪。”此番下来,不少文臣武将均有些灰心,唯独李善长执迷不悟。转眼到了年底,李善长又集结满朝文武百官以皇帝位礼仪报朱元璋,并再次上表劝进道:“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苍生敬仰,红日方升。”

    朱元璋扭捏了一阵,比起先前的语气要缓和的多,当即扭过脸冲着李善长答道:“当初孤即吴王位,亦不得已,勉从众言,今卿等复劝即帝位,吾恐德薄,不足以当之。”李善长乃是聪明之人,明白这还是朱元璋的谦让之词。当下也不在意,第二年新春,趁着一个好日子,又率领文武百官上表称颂:“天生圣哲,本以为民,殿下之即王位,天命已有归矣。若不正大位,何以慰天下臣民之望?殿下谦让之德,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计,早徇群臣之请。”这一次,朱元璋在不好意思推辞了,经过三劝三辞,朱元璋觉得也差不多了,于是说道:“中原未平,军旋未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后再议,而卿等屡请不已。此大事,当斟酌礼仪而行,不可草草。”这样就答应了下来。

    李善长见朱元璋答应了,顿时大喜,急忙命令礼部按扎皇帝的大礼,在吴王殿大肆布置了,皇帝的礼仪自是不该怠慢,为了更好的布置,朱元璋还特意命刘伯温查看了天气,刘伯温上知天文地,下晓地理,无所不能,接到了皇帝的命令,刘基不敢稍有疏忽,经过一番操劳,选定至正二十八年春正月初四举行登基大典。可是日子临近,连日雨雪交加,大臣们心里不免有些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