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明朝 游黄山日记(第2/3页)  历代游记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度崖,空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石,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多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翧,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 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指雾非常凝滞厚重,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是也。攀蚢褹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鮝巅,则三面拔立坞中,下森峰列岫,自石笋c接引两坞錋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荫朗,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华而过。俯窥辗顾,步步生,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蔄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地,至太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 拟寻石笋奥境,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 逾午少霁晴。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朝天”c“达摩面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 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天矼之西北岭也。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华。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伏。三面壁翠合沓重迭,前一小峰坞中,外则翠微峰c三海门蹄股拱峙。登眺久之。东南一里,华出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下。出天门,危崖悬迭,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稔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 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崡岈,兀兀挺立高耸欲动,前下时以雪掩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c莲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松谷c焦村,俱北出太;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题记:黄山,原名黟山,唐代天宝年后改为今名。相传黄帝与容成子c浮丘公同在此炼丹,故名黄山。位于安徽歙县与太县间,面积约154方公里。黄山风景以奇松c怪石c云海c温泉最著名。徐霞客在此日记中对黄山松及云海虬崇备至。  此记是徐霞客初游黄山时所作。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