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61爱恨情愁不禁风(第2/3页)  逃宫弃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太子被废后,老康为了端了他的势力,特意让老八去管内务府,结果他居然借这机会去拉拢人心;第三,老八后来连老大也想杀,当然这是老四说的你可以说是孤证不可信。但不管如何,当处其时,说老八无辜被牵连进去,倒还不如说十三呢!不过我很赞同你说的老八等人很缺乏政治头脑,换言之,夺嫡失败是自己根本没那能力不能怨别人

    另外,请问这血滴子粘竿处是老四的杀人机构见诸哪个史料啊?大臣在家喝酒什么的,人家拿来论证雍朝的密折制度的到你这就变血滴子啦?还什么要是换老四会杀了张灭口,老四又不是某些人那么傻啥事瞒得过康师傅吧?他只会捆了交给老康,要我说,老八既不杀也不交,他留着张明德分明是等他找人去杀太子么?只能再次证明利令智昏。

    一废开始,康熙的话我个人很侧目,尤其是给人论罪时。他还讲太子生而克母呢。“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这句话是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父子最冰点时说的。事实上,最后定成这个罪名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这个是开始。提出要杀太子的是老大。“今钦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但是老大不是说我要杀太子,而是他以为康熙要“钦诛胤礽”,所以上赶着表白去了。老大是有杀心,但没杀胆。即使如此,也足够康熙暴怒了,苗头也不行。然后,康熙在审理结果尚未可知时,就下了判定,“聚集党羽,杀害胤礽”,顺道加上了老大推荐的老八“倘果同胤禩”

    【九月二十八】,凌普案责老八“所查未尽”“妄博虚名”。很明显,是前面事件导致的迁怒。即使没有前面的事件,这件事也左右为难。当时,康熙已经对废储的仓促之举有后悔之意。这个案子,重了,打太子的耳光,不合此时康熙要放太子一码的心意;轻了,康熙也不乐意,贪污伸到皇帝的口袋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查办的人,怎么做都是错。更何况是“后必大贵”c他认定“谋刺太子”的老八,罪名就成了“所查未尽”c“邀买人心”。

    【九月二十九日】,张明德审理结果仍未出。“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这时,已经康熙的判罪,已经从“胤褆倘果同胤禩”的从谋,变成了“其党羽早相要结”的主谋,还是“蓄谋已久”。啧啧~这康熙一旦讨厌了谁,那人可是要多恶意,就多恶意,还是自幼就是奸的,“朕素所深知”。丫的,要是八爷自幼柔奸,你脑子坏了要八爷掌管内务府?还是您老早就慧眼如炬,就等着老八在凌普案上露狐狸尾巴了?

    “【不日】,张明德一案审结,【十月初二日】,康熙帝因之谓胤禩闻张明德狂言竟不奏闻”,瞧瞧,事实摆在眼前,罪名降成“竟不奏闻”了~

    随后,百官举荐,出尔反尔,欲立太子,群臣反对,固执己见,再立太子,复又废黜,提议再册,予以否决这个过程中康熙心情的一波三折,就不赘述

    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在“父子之恩绝矣”的当口,这罪名又回复成“觅人谋杀二阿哥”了。

    太子是有罪还是无辜,康熙翻来覆去,反正都是他说了算。

    老八有何罪状,又是康熙变了又变,全凭帝心。

    客观的说,“闻不上报”的判决是最公正的。但是,我前面也说了,这件事还牵扯到“后必大贵”的内容,不适合上报。不过,私以为老八没有想这么深,他是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没当成回事,只认为是江湖术士的一句戏言而已。

    此外,关于凌普案,“所查未尽”,究竟未尽多少?真心希望可以给我提供具体资料,让我看看自己是不是美化老八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