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桃形李传奇(第1/2页)  凤凰故事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节桃形李传奇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晶则名。在浦江南畔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因为有古老的仙道,常居于此,而且一直保持着风华正茂的良好状态,山有仙且华故称仙华山。

    仙华山,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山北边的水由山上流至山下,向西迂回和山西坡流下来的水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一股水流,绕到山南部和兰溪方向的水源汇集成为浦阳江,向下流去,穿过黄宅,义乌进入诸暨地界,奔向钱塘江。 仙华山的北半部居住着一群李氏族人,男性偏多,他们勤劳勇敢,以种杂粮为生,山坡上自古生长着一片李树,春来李花盛开一片白,夏季李子丰收待人摘,李子树是一种喜欢水多的树木,偏偏是山上的水留下山后,汇集于山南去了,于是李氏兄弟,就在山的西边筑了一道拦水坝,形成一个小大水塘,用于干旱时浇灌粮田,挑水浇灌李子树。仙华山南半部居住着一群桃氏族人,女性居多,他们心灵手巧,除了充分利用水源种作水稻外,还栽植了大片大片的桃树园,春天桃花红艳艳,八月仙桃挂满山,桃树是一种不喜欢水多的树种,越是六月雨水多,山北边的雨水灌满了小水塘后,流进山南的桃树园,桃树园的姑娘们只得挖渠道把水排到江里去。

    水是由高向低流动,天旱的时候,山南的人们要用水,山北的人们就不同意,因为争夺水源,常常是双方矛盾,甚至聚群械斗。到了雨水过多的时候,山北的水排到山南边去,淹没了山南的庄稼,山南的桃氏姐妹也不答应。因此,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山南的姑娘不愿嫁到山北去,山北的小伙也不愿意到山南边入赘做女婿。

    后来经过县政府的协调,上南山北的人民一同努力在那个小水塘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大水库。人们不再为用水和排水争执,过着平稳安定的日子。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新千年的到来,仙华山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文化兴盛,人才辈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桃花点点,解开了文学艺术春天的衣裳,新一代的诗人,作家,书画家桃李满天下,仙华山下的平民们有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浦江文联c作协应运而生,大量的作品走出浦江,登上国家乃至国际文坛。在县政府各级领导的努力下,中国书画之乡花落浦江。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鸡毛换糖的义乌精神激发了浦江人民的创业斗志。山北的汉子们,把山水冲刷出来的晶体石砂,冶炼成为水晶材料,在山北部和西部靠北边的地带,家家户户做起了水晶工艺品加工的活,几年的功夫,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晶市场,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在全国是第一流的,后来吸引了安徽c河南c江西c云南c贵州的大批加工户的加入,浩浩荡荡的水晶大军,又一次为浦江赢得了“中国水晶之乡”的美称。随着中国加入t一世界贸易组织,金华赢得了出口贸易的市场份额,仙华山南部的姐妹们凭着一双双巧手,绣花c绗缝做出来畅销世界各地的绗缝被,大批的产品走出了国门,美元象树叶飘落在了浦江大地上。随着工艺的完善,产业链的延伸,水洗厂,针刺棉厂,印染厂,织布厂,纺纱厂应运而生,绗缝业的巾帼英雄们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名鼎鼎的绗缝十大女杰黄桔英c张潇c张文生c郑新兰c巧英c郑跃灵c童活跃在国际市场中。

    一个县域有三百多家绗缝工厂,十几万人的加工队伍,规模之广,密度之大堪称全国首创,“全国绗缝之乡”的桂冠又落到了浦江。

    山北有水晶,山南有绗缝,仙华山西部黄宅c治平c岩头c郑宅的农家人也不甘示弱,他们种蔬菜,种西瓜的同时精心培育葡萄新品种,个大肉多含糖量高,近年栽植面积扩大到35万亩,占全省葡萄面积的十分之一,获得农业部“浦江葡萄”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3年浦江中国葡萄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