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节(第1/5页)  唐山大地震亲历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唐山地震以后,白介夫看了不少材料,到国外参观考察时候也注意到,有些国家的楼很高,但全是框架结构,所采用的墙壁材料都是轻质的,而在我国这种建筑方针的实施和推广却很难,白介夫说:“不是技术上的困难,而是房屋建筑领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其实,任何一个建筑都可以采用轻型结构和轻质材料,防寒隔热又节能的墙体材料已经有了,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我国的整个建筑业中切实推广和应用,使之成为整个建筑业的大方向。”白介夫一直在思考,今后建房时如果能多采取钢结构墙体框架,中间的墙体用轻质保温的材料的话,即使有大地震,房子倒了也没关系,再说这样的房屋结构更不容易倒。日本就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明。如今中国每年生产钢材2亿多吨,产量并不低,但在轻型钢材研制方面并没有充分的设想和发展。根本问题在于建筑部门对防震研究就不够重视,能见到的相关宣传很多是“这种结构是多结实,七八级地震也倒不了”而轻型建材呢就根本没有这个宣传题目。再说,轻质材料建房的速度比传统方式快,像日本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一栋楼架子起来以后,把轻质的东西贴上去就行了,用不了多久就能住进人去,既安全便捷,又提高了效率,这样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

    他们大难不死并非因为幸运1

    连载:唐山大地震亲历记作者:冯骥才,陈建功等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李光当时,幸存者们利用防震知识进行避震,震后安全脱险,他们的防震方法c避震经过值得我们借鉴。

    30年前的那次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的死亡和近百亿元财产的经济损失,距离震中45公里的宁河县芦台镇,房屋倒塌也达到了85,居民几乎全部被埋压在房墟之中,2万多人的小县城近2000人死亡,地震损失也极为惨重。尽管如此,城区的许多职工干部c居民群众利用地震知识积极避震,免于地震伤害。

    如今,30年过去了,地震临震预报仍在探索之中,如何减轻地震灾害c减少人员伤亡仍是当今防震抗震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当时,幸存者们利用防震知识进行避震,震后安全脱险,他们的防震方法c避震经过仍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大难不死,并非因为幸运抗震知识救了老两口宁玉,男,农业局员工。唐山地震前,我在县农业局上班,除看门当警卫外,还负责分发各科室的报刊c杂志c书信。正是因为有这种工作关系,才有机会每天到地震办公室当时,县地震办公室在农业局院内办公。

    记得1974年底,地震办公室工作人员除每天要数c绘图外,还经常下乡,宣传抗震知识。我只知道他们很忙,但不知忙什么,后来才听说上边发了文件,说我们这个地区今后一两年内将有6级以上的地震。1975年海域地震后,他们的工作更忙了,有时忙不过来时,我就去帮忙,协助他们下发抗震知识挂图c小册子c幻灯片等宣传资料,听巡回展览讲解员们预讲。在那些日子里,我懂得了很多地震知识,学到了许多防震方法,知道了地震前c地震时和地震后该怎么办。地震办公室的老张和小李还帮我把警卫室的家具作了调整:写字台摆放在床的一侧,立橱放在夹山墙边,床下用弹药箱顶住他俩还经常嘱咐我和老伴,要把暖瓶放在地上并且固定住,使它不倾倒,床下要经常存放一些食品,以防万一;遇上地震,千万不要乱跑,这个床已经很抗震了,最好迅速躲到床下

    1976年7月27日晚上,我和往日一样,将暖瓶放在了固定位置,由于天气闷热,我和老伴很晚才睡着。突然,传来一阵轰鸣声,我和老伴都被惊醒。窗外白光c红光闪耀,大地不停地抖动c摇晃,房屋掉土,门窗乱响,我意识到这是大地震,还没有喊出声,我俩就从床上被晃了下来。我和老伴顺势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