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重病(第1/3页)  大清首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经过吴国英c吴承钧两代人的努力,不但使得宜和行的茶叶品质节节高升,甚至建立了名牌效应,以至于坊间都哄传说:只要盖上宜和戳记,茶价便能翻上几倍。便是在万里之外的欧洲市场,标有宜和行戳记的茶叶也是一上市就会被抢购一空。

    正是由于成功建立了茶叶品牌,才让宜和行的生意在整个十三行中有了后来居上之势,到了近几年,吴承钧又利用这种商誉进行大幅度的扩张,他与东印度公司签订了数额惊人的订单协议,要求英国商人先支付高额的预付款,隔年宜和行再以等值茶叶抵付款项。

    如此一来,吴家能够收购的货物极限就不再是自家的流动资金,而是所能收到预付款加上吴家自家现金流再加上部分高利贷,由于有二十余年积攒下来的长久信誉,从四年前开始,吴家从洋商那里预支到的金银数量,就一直大大超过宜和行的储备金。

    这个过程之中其实存在着不小的风险,但吴承钧精明强干c算计无遗,连续几次都能让钱c货及时轮转,从而得到了更多洋商与茶农的信任。正是在这种危险却暴利的模式,让宜和行的经营规模在近三年来几乎每年都扩张了一倍以上,而今年的茶叶预付金,更是达到了宜和行历史上的顶点,不少老行尊都暗中算过:只要宜和行今年能再做成生意,吴家声势势必更上层楼,届时或挤掉卢c或挤掉谢,跻身十三行“上四家”的机会极大。

    吴承钧自己也是打算等熬过了今年,就要改变方略,变冒险扩张为稳健经营。

    可偏偏就在这时却出了事——最重要的那批茶叶在惠州地面失了踪迹。这批茶叶在数量上虽然只占总数不到三分之一,却是整个宜和行品质最优的那一批,同时也是利润最大的那一批。这批茶叶若不能及时交货,东印度公司那边会有什么反应都难以预料。

    ——————

    吴承鉴虽然好玩乐,家里头的事情却是门清,既明白这批茶叶的失踪对吴家意味着什么,就能想见大哥心里会急成什么样子——此事小则伤筋动骨c大则足以破家!

    “这件事情,为什么到今天才告诉我?”

    吴二两言语中带着哭腔:“不是故意不告诉三少,大少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就带着我出门了,因为走得匆忙,临行前只吩咐了一句不许跟任何人提起,所以不但三少爷,连老爷c大少奶奶也是我们回来才知道这件事。”

    “这事自然是要保密的,”快嘴吴七说:“这广州城内外,可到处都是饿狼。这事要是传出去,明天盯着我们吴家就成了那群虎狼眼里的肥肉了。”

    吴承鉴眼神一闪,看向穿隆赐爷,吓得穿隆赐爷赶紧说:“三少放心,我嘴巴再松,这事也不敢漏半句口风的。我的嘴巴没穿隆。”

    吴承鉴道:“看来大哥不是中暑,是急病了,他会病倒,那这批茶叶就是没找到了。”

    吴二两没说话,但一脸的苦相却让谁也知道吴承鉴所料不差。

    铁头军疤一直静静的未曾说话,这时忽然插口:“三少,我这就带人去惠州,就算把沿路地皮翻过来,也一定要找到这批茶。”

    吴承鉴却摇了摇头:“你迟了这么久去还能找到的话,以大哥的能耐,这次就不是病倒回来了。”

    吴家因为要确保运茶路线,所以对沿线黑白两道都有打点:他吴家是福建迁过来的,根在闽省,福建那边的事自有老吴家的亲族在做;入粤以后,从潮州府的南澳总兵c惠州府的碣石总兵到广州府c南海县这边的三班差役,每年也都有孝敬打点。

    东边这条茶路是吴承钧亲抓的,所以当初他得到了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自己赶过去处理。吴承钧办事素来谋定而后动,他在去惠州之前没有急着声张,也是觉得自己亲去必能解决此事,然而事情总有意想不到的时候。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